打字猴:1.702052134e+09
1702052134
1702052135 [3]杨世文《经学的转折:啖助赵匡陆淳的新春秋学》,《孔子研究》1996年第3期。
1702052136
1702052137 [4]高明峰《试论啖、赵〈春秋〉学派的学术贡献》,《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1702052138
1702052139 [5]〔日〕齋木哲郎著,曹峰译《永贞革新与啖助、陆淳等春秋学派的关系—以大中之说为中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702052140
1702052141 [6]吴海兰《唐代新春秋学与政治》,《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
1702052142
1702052143 [7]寇养厚《中唐新〈春秋〉学对柳宗元与永贞革新的影响》,《东岳论丛》,2000年第1期。
1702052144
1702052145
1702052146
1702052147
1702052148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21]
1702052149 中国儒学史 第四节 极深研几——唐儒对汉晋易学的继承与整合
1702052150
1702052151 一、易象数学的渊源及意义
1702052152
1702052153 众所周知,《周易》最初只是一部卜筮之书,后经孔子讲解诠释,遂使之成为一部哲理经典。然而能从巫祝使用的卜筮之书中,阐发出哲理来,必须是其本身即具有此种潜在的可能。据称所有的人类文化最初皆起源于宗教,所幸的是我民族在脱离蒙昧迈向文明的起点上,并非受到什么天启或神赐,而全凭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并对自然进行模拟而迈向了文明之路。我之先民,远自伏牺时代,“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11)。八卦完全是像天地物象而得,没有任何迷信色彩。唯其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一语,究竟是否是指神灵呢?察其文意,此处人所欲贯通的神明之德,系指天地的“神明之德”,非指天地之外,另有所谓的“神明”也。然则,何谓之“神明”,又何谓之“德”呢?
1702052154
1702052155 先释“德”,“神明之德”的“德”,在这里显然不是指后天所得的道德之“德”,而是指天地原本具有的性质。“德者,变及物理之所出也。”(212)“德者,性之端也。”(213)《管子·心术》谓:“化育万物谓之德。”《庄子·天地》则曰:“物得以生谓之德。”这里所引的“德”,皆是本性的意思,只不过管、庄之文是从天地和万物相对的角度界定“德”。就天地一方言,其具有生育万物的本性或功能;就万物一方言,人与万物得之以生,谓之得,只不过人得之而有感激之情(德之),更效法之而有道德之德(与之相关的天地或阴阳之道的“道”,则是指生物之理)。
1702052156
1702052157 关于什么是“神”或“神明”,《易传》说得十分清楚。“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214)神即是天地的神妙作用,而非超自然的力量或存在。是由天地之本质属性亦即是阴阳的变化体现出来的特性。《易·系辞上》又说:“阴阳不测之谓神。”不测,即是《说卦传》所谓的“不知所以然而然也”。王弼注:“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其神妙作用是在无形中展现的,不可“形诘”,所以为“神”。但并不因此而成为不可知,人通过对其作用的体察,还是可以明了并把握其实质和变化规律的。如曰“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215)。韩康伯注曰:“体神而明之,不假于象,故存乎其人。”孔疏:“言人能神此易道而显明之者,存在于其人。”通过观察体会和逻辑推理,即可知其神妙之所在。然皆不如杜预说得明白:“夫宣尽物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216)杜预说来自京房,意为欲通晓“神明之德”,知其神妙之所在,须要“宣尽物理”,即通过推敲物性,疏导物理,方可予以把握。颇有即物以穷其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意味。(命在这里指事物发展之究极限度。)世间万物之产生,是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所以孔子把乾坤阴阳看作进入易学殿堂的门户。如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217)。天地的神妙之处,就在其“阴阳合德”,亦即天地阴阳两种性质的结合,产生出“刚柔有体”的万物。虽神妙而可知(神而明之),没有任何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在其间。通此神明之德,即可体会通晓天地创生(撰,制作)万物的道理。
1702052158
1702052159 易卦首先是以乾坤代表天地,而其本质被确定为阴阳。阴阳其字不见于殷契,但不能据认为其时尚无此观念。《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阴阳,豳居允荒”之诗。说明至迟到殷周之际已有其字。而阴阳的观念则产生得更早,从伏牺画卦时就已存在,不然━、两爻符号何由产生,又如何称呼?所以愚以为这一对阴阳符号(也可能写作一点、和两点、、),其名当时即应读作阴阳,不然八卦六十四卦无法继续推衍,并且就应该视为阴阳两字的初文。后来为与卦画相区别,才另创阴阳二字。既然将天地万物的性质规约为阴阳,因之由━、两符号组成的整个易卦爻象体系,也就可以代表天地万物及人间的各类事业。卦爻系辞,则是对这一象数系统的及其所含义理的说明。关于易象,《系辞》云:
1702052160
1702052161 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1702052162
1702052163 万事万物皆有其象,易象就是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的卦爻象。事物有其象必有其数,易数则是指天地的生成之数和大衍之数而言,易数与易象往往密不可分。如云:
1702052164
1702052165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按:鬼神亦是莫测意)(218)
1702052166
1702052167 即是说,阴阳象数是易卦的基石,易卦由阴阳推衍而成,易道亦由象数推衍而出。《系辞传》谓: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以制器者尚其象”,只是圣人之道的一项。但是,《易传》在追溯易卦的起源时候,却是将效仿天地法则,用以创物制器以改进人民生活条件和生产活动,放在首要位置提出。与之相应的第二项目的,才是预测未来的祸福即卜筮。孔子晚而好易,并没有完全否定筮占,只是更为重视易之“德义”而已。孔子将言、动、制器、卜筮四者列为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当然都与“德义”相关。“言”指言论,孔子反对“群居终日,言不及义”(219)。则此言者之所尚,即是指卦爻辞所含有的“德义”。而动者是指将有利民举措者,崇尚其变化的法则。德义、变化、制器、占筮,这样的一些精神,在《周易》中,都是首先通过象数来体现的。
1702052168
1702052169 象数与义理的关系,是历史上争论最多的问题,整个易学史,甚至就是象数与义理的消长史。象数最初的意义,除去制物成器之外,也并不仅仅是义理的依据,也还有其独立的意义;义理也是可以脱离象数,按照逻辑推理而自成体系。象数则可根据自然之象的自身变化规则,以及数字的加减乘除,推导出变化的规律或法则。所以说,象数是比较接近自然科学发展的治易路向。汉代形成的几种成系统的象数解易方法和独立学说,都可以追溯到战国以前的源头,虽然受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未能摆脱天象示警灾异说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希图借助周易象数模型,用以解释或建构自然世界的现象或图式。
1702052170
1702052171 本来经学的基础即是章句之学和诂训之学,义理体现于训释之中;而作为经学的易学,章句诂训之外,还有义理之学和象数之学的区分。章句训诂主要注释经传文本之意,须要对名物制度进行考证,也涉及简要的义理和基本的象数;但是义理之学和象数之学,则与章句之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主要目的既是用以解易,而更主要的是借助《周易》经传文本,甚至运用诂训的形式,或发挥某项义理精神,或建构某一象数体系,其特征是对易学的深度引伸或开掘利用,虽然也可以加深对易学的理解,但已不限于注释易卦之本义。在历史上,易学之义理、象数两大派系,各又形成三个宗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易之学派云:
1702052172
1702052173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於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1702052174
1702052175 两派六宗指象数派的卜筮、禨祥、造化;义理派的玄学、儒理、史事。造化与史学派,产生在宋代,而此前的易学也并不乏相关的内容。纪昀等提及的诸学科,如“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化学实验),皆属科学的范围,而且皆“援《易》以为说”,从而建构其理论体系,可见《周易》是上古儒家五经之中惟一一部探讨天人法则,最具科学精神的典籍。钩深及远,极数索象的汉魏象数易学,旨在探讨自然天道,其本身虽然并不就是科学,但其思维方法辨正逻辑,却足以予科学发现以深刻的启示与指导。中世纪最先进的天文历法,即以易数“大衍”命名,而发明者一行,亦将汉易“卦气”说采纳其中。所以对待易学,无论是鄙薄还是神化,都非科学的态度,惟有用《易传》“极深研几”的态度,研究其学,方能在自然科学与社会人生两方面获得新的教益。
1702052176
1702052177 由于易本卜筮之书,所以,汉易象数学派,涉及禨祥和占卜,并不奇怪,但这不是其本质属性。这一结合天人感应学说,以阴阳进退、五行生克、奇偶之数、爻象卦气、纳甲星象等说易,并用以占候解释阴阳灾变的象数学派,其目的是解释自然现象,并对自然体系进行摹写,企图构建一个天地人和谐相处的世界模型。其代表人物孟喜称其易学得自遁世隐士的心传,其学用“分卦值日之法”,“以风雨寒温为候”,引入周易文本之外的干支纪历,在更加明确的时空坐标系统中说易,是具有科学倾向的治易路数。其学说经京房的弘扬光畅而趋于完备。孟京学术虽被儒家正统斥为易外别传,但却对当时及后世的易学产生了深巨的影响。荀爽、虞翻大都属于这一治易路向的学问大家,郑玄的易学,更是象数易学的集大成者。
1702052178
1702052179 魏晋之际,何晏王弼等玄学易兴起,一扫象数易学的烦琐机械,而侧重以义理解易。玄学重义理的解经模式,侧重人事,以探求《周易》所蕴涵哲学义理为目的,具有抽象而贯通的特点,再度把易学升华为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深刻思想性的理论。推动了易学向更深层次发展,有其重大的学术意义。在玄学易成为学术主流之后,象数易学并未因之灭绝,魏晋时期一批象数易学家如陆绩、干宝等一方面反击玄学易弃象谈理,背离《周易》“观象系辞”的宗旨,使《周易》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为重要的是助长玄谈之风,脱离现实的学风;一方面竭力修正两汉象数易学过于拘泥、烦琐、牵强的弊病,使象数易学续有发展。而且南北朝时期,象数与义理犹且并行于南北,至隋,在“王注盛行,郑学寝微”的情势下,国子博士何妥独取爻辰说注《易》。唐初,几乎与孔颖达作《周易正义》同时,尚有阴颢、阴弘道父子相承,“杂采子夏、孟喜等十八家之说,参定其长,合七十二篇”,著为《周易新论传疏》十卷,《崇文总目》称其“于《易》有助云”(220),当是指其可以弥补《周易正义》的不足而言。不能确定其所作新论和所辑旧疏,是否针对《正义》的独取王注,但至少说明象数易学之传,代不乏人。
1702052180
1702052181 唐初,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于易类称:“郑学寝微,今殆绝矣。”四库馆臣亦云:“至颖达等奉诏作疏,始专崇王注而众说皆废。”皆是指官学而言。实际上,仍有学者传习象数易学,然亦仅是不绝如线而已。汉魏以来的象数易著作,也已很少有传世者,职此之故,盛中唐之际的蜀中学者李鼎祚鉴于孔疏盛行,象数将绝的学术状态,收集汉魏以迄当代四十名家易注汇为《周易集解》一书。少者只取一两条,多者甚达千余节,其余依次不等,可见是经过筛选比较,将最具代表性的注疏观点收进其书,带有明显的学术倾向,非仅是保存文献而已,其中涉及当代的易学家就有两位。因并述之,以见唐儒对易学的全面继承与发展云。
1702052182
1702052183 二、崔憬、侯果的易学
[ 上一页 ]  [ :1.7020521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