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52973
李翱的“复性”说后为宋明理学所直接继承,程、朱、陆、王都讲“复性”、“复其初”、“复如日”、“复心之本体”等等。宋明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也源于李翱“忘嗜欲归性命之道”的禁欲主义色彩的儒学思想。宋明理学,可谓是一种改造了的新儒学,或佛道化了的新儒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李翱援佛以入儒的影响造成的。宋明理学家们,在儒学的基础上,兼综三教,超越佛、道,改造和发展儒学,使其成为我国文化学术史上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
1702052974
1702052975
韩、李针对当时佛老势力的盛行,破坏了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秩序,提出兴复和倡立儒学。他们的观点尽管还缺乏详密严谨的理论体系,但毕竟是与佛老学说直接杭衡的。在当时佛、道、儒互相攻伐,互争高低的情况下,揭露了佛道学说的荒诞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增强和提高了儒学地位,具有排斥佛老的思想理论作用和政治意义。
1702052976
1702052977
韩、李所阐明的儒家学说的具体内容,为理学家或承认,或吸纳,或发挥和发展。且在儒家经典中,孔子《论语》自汉朝以来,即为世人所尊重;《孟子》在唐以前,虽有儒家代表推崇或为之作注,但地位并不像后世那样崇高,只是到中唐韩、李才大加推崇。韩、李之后,《孟子》的地位越发提高,到了宋代,经理学家程、朱等人的推崇表扬,乃至由子部升为经部,成为儒家经典之一。他们还特别重视宣扬《大学》、《中庸》的思想,使得《大学》、《中庸》到了南宋时,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学者必读的经典,与五经受到同等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韩、李的功劳。韩愈所提倡的“性三品说”,李翱的“性善情恶”说为二程提出气质之性以及天理人欲之辨开辟了道路。因此宋明理学家在最后选定儒家道统的传承谱系时,在孟子之后,宋儒之前确定了韩愈的位置,是对韩、李儒学贡献的肯定。
1702052978
1702052979
(1) 《赠族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一。
1702052980
1702052981
(2) 《韩昌黎文集·答崔立之书》。
1702052982
1702052983
(3) 《与陆傪书》,《全唐文》卷六三五。
1702052984
1702052985
(4) 《论语笔解·子路第十三》。
1702052986
1702052987
(5)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刘禹锡集》卷一九。
1702052988
1702052989
(6) 《读李翱文》,《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二三。
1702052990
1702052991
(7) 《唐会要·议释教》。
1702052992
1702052993
(8) 《韩昌黎文集·论佛骨表》卷八。
1702052994
1702052995
(9) 《韩昌黎文集·论佛骨表》卷八。
1702052996
1702052997
(10) 《韩昌黎文集·原道》卷一。
1702052998
1702052999
(11) 《韩昌黎文集·原道》卷一。
1702053000
1702053001
(12) 《原道》,《韩昌黎文集》卷一。
1702053002
1702053003
(13) 《韩昌黎文集·重答张籍书》。
1702053004
1702053005
(14) 《韩昌黎文集·与孟尚书书》。
1702053006
1702053007
(15) 《原道》,《韩昌黎文集》卷一。
1702053008
1702053009
(16) 《去佛斋》,《全唐文》卷六三六。
1702053010
1702053011
(17) 《全唐文·再请停修寺观钱状》卷六三四。
1702053012
1702053013
(18) 《全唐文·与本使杨尚书请停率修寺观钱状》卷六三四。
1702053014
1702053015
(19) 《李文公集·复性书上》卷二。
1702053016
1702053017
(20) 《韩昌黎文集·原性》卷一。
1702053018
1702053019
(21) 《李文公集·复性书上》卷二。
1702053020
1702053021
(22) 《李文公集·复性书中》卷二。
1702053022
[
上一页 ]
[ :1.7020529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