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54658e+09
1702054658 【89】 《周易注》引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之以通,非数而数之以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郭象《庄子注》:“夫圣人虽身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
1702054659
1702054660 【90】 参见拙作《论知行合一》,收入《反本开新——汤一介自选集》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02054661
1702054662 【9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页。
1702054663
1702054664 【92】 《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迫使人们奴隶般的服从社会分工的现象已经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生产力已随着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而增长,一切社会财富的资源都会充分地涌现出来,……只有在那时候,才能彻底打破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观点,社会才能把‘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1页)
1702054665
1702054666 【93】 参见拙作《读冯契同志〈智慧说三篇〉导论》,上海《学术月刊》1998年增刊。
1702054667
1702054668 【94】 《朱子语类》,第135页。
1702054669
1702054670 【95】 《正蒙·大心篇》,《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24页。
1702054671
1702054672
1702054673
1702054674
1702054675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40]
1702054676 中国儒学史 宋代部分
1702054677
1702054678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41]
1702054679 绪说 北宋前期的儒学与经学
1702054680
1702054681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渊源,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韩愈、李翱,这早已成为宋代思想史研究的通识。【1】除此以外,北宋初年柳开、王禹偁等人的累积之渐,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孙复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慨:“国朝自柳仲涂开、王元之禹偁、孙汉公何、种明逸放、张晦之景既往,虽来者纷纷,鲜克有议于斯文者。诚可悲也!”【2】当然,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崇道尊经、排佛抑文的基本方向的奠定,【3】则不能不归功于被后人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和石介。【4】
1702054682
1702054683 此一时期儒学建构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地方讲学活动的开展,促成了儒学教育的制度化。其中,胡瑗在苏州和湖州等地的教学实践影响最为深广。欧阳修在《胡先生墓表》中,曾对此特加表出:“自景祐、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四年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于是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为著令。”【5】其二是新的经学风气的开创。宋初经学,于六经之中尤重《春秋》和《周易》。【6】此时的《春秋》学,往往于三传之外另出新义。这种新风气是由孙复和刘敞奠定的:“北宋以来,出新意解《春秋》者自孙复与(刘)敞始。”【7】《易》学则以义理为宗,其中以胡瑗的《周易口义》影响最大。【8】除此之外,复有以“图”、“书”说《易》的一派:“汉儒言易多主象数,至宋而象数之中复歧出图书一派。(刘)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9】然而,宋代的象数图书之学,主要是用象数来构建宇宙论的系统,进而发明义理,这与汉代的象数学重在推演逆顺吉凶,是有着本质区别的。【10】
1702054684
1702054685 第一节 胡瑗的《周易口义》
1702054686
1702054687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如皋人。少年时“即以圣贤自期许”。家贫无以自给,往泰山与孙复、石介同学。“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恐扰心也。”【11】后因范仲淹等人的推荐,先后主持苏州和湖州州学。其创立的苏湖教法,成为庆历四年(1044)所建京师太学的范本。自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起,任职于太学。嘉祐四年(1059),以太学博士致仕。卒于杭州。胡瑗教学,立“经义”和“治事”两科,前者重经义传习,后者主实行致用。一时贤俊,如钱藻、孙觉、范纯仁、徐积等,皆出其门下,程颐也深受其影响。【12】胡瑗一生著述甚丰,然多已亡佚。至今尚存的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和《皇祐新乐图记》等。
1702054688
1702054689 《周易口义》一书并非胡瑗亲撰,而是其弟子倪天隐记录和整理的授课讲义。【13】此书于北宋即已流传甚广,对当时的《易》学风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邵氏闻见录》载:“程子与谢湜书言:读《易》当先观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14】程颐在《伊川易传》中,曾多处引用胡瑗的观点,如在《观》卦《彖》辞注中说:“予闻之胡翼之先生曰:居上为天下之表仪。”【15】又如《大畜》上九爻辞注云:“予闻之胡先生曰:天之衢亨,误加何字。”【16】除此类明确征引胡瑗观点的表述外,还有一些虽未明确指出,但基本上全用《口义》的地方。比如《师》卦六五注,《口义》云:
1702054690
1702054691 夫田野之有禽,则是害苗稼,固当猎取之。天下有奸诈之人,则是犯王之命,固当征讨之。盖奸臣贼子,虽治平之世亦不能无,但在上之人实时诛之,不可使滋蔓。其牙蘖必务翦除而清其乱也。是如田之有禽,必伤害苗稼,固猎而去之可也。“利执言无咎”者,夫兵者凶器,圣王不得已而用之。用之者所以诛不廷而讨不轨也。然而征讨之事,圣人固不当亲往之。所利者但执彼之不顺之言,遣将而征讨之可也。以此而行于义,自得其无咎矣。“长子帅师”者,夫长子止言九二之爻也。言九二有刚明之才,中正之德,能统一师众,又为六五所委任,故能帅其众同心戮力以赴难,然后获其成功也。是长子帅师之效也。“弟子舆尸,贞凶”者,弟子止谓众阴之爻也。舆,众也。尸,主也。夫统兵举众,必使号令齐一,法律中正,然后能成战阵之功。或任以柔弱之质,而复众主其兵,号令赏罚出于二三,以至众有离叛之心。又不能成战阵之功以正道,则凶也。【17】
1702054692
1702054693 程《传》则云:
1702054694
1702054695 五,君位,兴师之主也。故言兴师任将之道。师之兴,必以蛮夷猾夏、寇贼奸宄为生民之害,不可怀来,然后奉辞以诛之。若禽兽入于田中,侵害稼穑,于义宜猎取则猎取之。如此而动,乃得无咎。若轻动以毒天下,其咎大矣。执言,奉辞也。明其罪而讨之也。若秦皇汉武,皆穷山林以索禽兽者也,非田有禽也。任将授师之道,当以长子帅师。二在下,而为师之主,长子也。若以弟子众主之,则所为虽正亦凶也。弟子,凡非长者也。【18】
1702054696
1702054697 两相对比,则知程《传》对此爻的注释几乎完全出自《口义》,而与王弼《周易注》异趣。由此可以看出胡瑗的《易》学对程颐的深刻影响。【19】当然,胡瑗在《易经》的解释体例和原则上,基本上完全以王弼为本,并没有什么根本的突破。这与程《传》对王弼《周易注》的系统超越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1702054698
1702054699 在释《易》体例上,胡瑗基本上仍秉承“承”、“乘”、“比”、“应”以及“当位”和“不当位”的解释原则。甚至对王弼寡以统众的原则,也不加辨析地承袭下来:
1702054700
1702054701 盖万化一术也,天下一统也。若以至正之道、纯一之德而治之,则天下自然而治矣。若不以纯一之德而治之,则天下自然而睽乖矣。故王辅嗣尝曰:“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动者,贞夫一者也。”是天下之动,必由寡之所治,贞其一而已。【20】
1702054702
1702054703 依据寡以统众的原则,就会出现一阴统帅众阳的状况。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正统的儒家观念相违背的。程《传》对这一原则的修正,其着眼点正在于此。
1702054704
1702054705 由于胡瑗精通律历,【21】因此在解释《乾》、《坤》二卦时,引入了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在《乾》卦初九注中,他说:
1702054706
1702054707 凡乾坤之十二爻,配之十二月。今初九乃是建子之月,一阳始萌于黄钟之宫。虽生成之功未及于物,然已有生成万物之心矣。【22】
[ 上一页 ]  [ :1.7020546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