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56267e+09
1702056267 而之所以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也并不是王安石一个人的责任:“新政之改,亦是吾党争之有太过,成就今日之事,涂炭天下,亦须两分其罪可也。”【501】程颢亲历了熙宁变法初期的政局,对之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1702056268
1702056269 熙宁初,王介甫行新法,并用君子小人。君子正直不合,介甫以为俗学,不通世务,斥去。小人苟容谄佞,介甫以为有才,知变通,适用之。君子如司马君实不拜副枢以去,范尧夫辞修注得罪,张天祺以御史面折介甫被责。介甫性很愎,众人以为不可,则执之愈坚。君子既去,所用小人争为刻薄,故害天下益深。使众君子未与之敌,俟其势久自缓,委曲平章,尚有听从之理,则小人无隙可乘,其害不至如此之甚也。【502】
1702056270
1702056271 由于王安石个性强毅,因此,司马光等持重君子的面折力争,非但不能动摇其心,反而益坚其心志。结果,朝廷中持重的大臣纷纷去位,从而使锐意功名的轻进之士乘隙得权,不仅未能使变法的方向得到适当的校正和调整,反而使新政中的问题被极端地放大了。【503】
1702056272
1702056273 在程颢眼中,比新法更为有害的是王安石的新学:“如今日,却要先整顿介甫之学,坏了后生学者。”【504】新法之害容易消除,而新学之害,则影响深远:
1702056274
1702056275 如介甫之学,他便只是去人主心术处加功,故今日靡然而同,无有益者,所谓一正君而国定也。此学极有害。以介甫才辩,遽施之学者,谁能出其右?始则且以利而从其说,久而遂安其学。今天下之新法害事处,但只消一日除了便没事。其学化革了人心,为害最甚,其如之何!故天下只是一个风,风如是,则靡然无不向也。【505】
1702056276
1702056277 王安石之学在君主的心术上施加影响,并以此“化革”人心,因此,危害尤其显著。
1702056278
1702056279 第三节 风习与教化
1702056280
1702056281 古今之不同,不仅体现在制度和器物层面,也体现在风习当中。【506】尧、舜之时,风习最为淳厚,因此,无论是国家的治理状况,还是人的道德风貌,都是后世无可企及的:
1702056282
1702056283 后世虽有作者,虞帝不可及也。犹之田也,其初开荒莳种甚盛,以次遂渐薄,虞帝当其盛时故也。其间有如夏衰、殷衰、周衰,有盛则有衰,又是其间之盛衰,推之后世皆如是也。如一树,方其荣时,亦有发生,亦有凋谢。桑榆既衰矣,亦有发生,亦有凋谢。【507】
1702056284
1702056285 虞舜之时的天下,就仿佛方经开垦的土地,其地力肥沃,此后则渐渐贫薄。尽管这样理想的治世不可复现,但通过努力重新达到某种曾经有过的高度,如三代之治,却是完全可能的:“若三代之治,后世决可复。不以三代为治者,终苟道也。”【508】
1702056286
1702056287 在程颢的思想中,风习并不能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风俗。风习是一种如物一般“客观实在的”的文化土壤。在论及关中风气的衰败时,程颢说:
1702056288
1702056289 观秦中气艳衰,边事所困,累岁不稔。昨来餽边丧亡,今日事未可知,大有可忧者;以至士人相继沦丧,为足妆点关中者,则遂化去。吁!可怪也。凡言王气者,实有此理。生一物须有此气,不论美恶,须有许大气艳,故生是人。至如阙里,有许多气艳,故此道之流,以至今日。昔横渠说出此道理,至此几乎衰矣。只介父一个,气艳大小大。【509】
1702056290
1702056291 与后世人往往将“王气”之类的说法,简单地视为荒诞不经的迷信不同,程颢用他的气化观念将其理性化了。在他看来,随着地域和时代的不同,化育人物的土壤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这一土壤既孕育人文之灵,又化生自然之灵。
1702056292
1702056293 作为文化土壤的风习,与人内心中和气的多少有关,因而在根本上受到教化的影响:
1702056294
1702056295 古人虽胎教与保傅之教,犹胜今日庠序乡党之教。古人自幼学,耳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而不见异物,故易以成就。今人自少所见皆不善,才能言便习秽恶,日日消铄,更有甚天理。须人理皆尽,然尚以些秉彝消铄尽不得,故且恁过,一日之中,起多少巧伪,萌多少机阱。据此薰蒸,以气动气,宜乎圣贤之不生,和气之不兆也。寻常间或有些时和岁丰,亦出于幸也。不然,何以古者或同时或同家并生圣人,及至后世,乃数千岁寂寥?【510】
1702056296
1702056297 后世风习的败坏与教化的缺失有关。人自幼便习于秽恶,日日消铄其内在固有的善性,久而久之,心中所存,率多巧伪机诈之事。人内心的恶浊之气,与贫薄的文化土壤交互影响,结果只能是“和气之不兆”、“圣贤之不生”。【511】
1702056298
1702056299 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文化土壤都首先是作为一种给定的现实出现的。每一个个体都生长在这样的土壤当中,因此,只能在这一既定的前提下有所作为。与此相应,不论何等贫薄的时代,人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恨人不能尽用天下之才,此其不能大治。”【512】除了各尽其才、各尽其分以外,通过教化以养成风习则更是关键所在。而风习之培养,还是要从个人成德上入手。然而,与古代的教化相比:
1702056300
1702056301 今之学者,惟有义理以养其心。若威仪辞让以养其体,文章物采以养其目,声音以养其耳,舞蹈以养其血脉,皆所未备。【513】
1702056302
1702056303 古代世界里身心的全面修养已经不复存在,学者只能透过心性义理的考究,来自成其德了。
1702056304
1702056305 第四节 物理与天理
1702056306
1702056307 程颢非常注意对物理的体会和观察,并曾写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样的诗句。【514】他时时考索万物之理,思有所得,常常兴奋得“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程颢对物理的考察,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如居长安时,见长安西风而雨,与其阴阳观念不合,便推断是山势使然。而其对物理的考究,根本目的则在于明天理。
1702056308
1702056309 在程颢的思想中,“理”涵括的范围比我们今天的“物理”要宽泛得多。如“善卜之人知人姓名”,在程颢看来,也是合乎常理的。对于我们今天视为荒渺无稽的卜筮与祭祀,程颢也纳入到他的物理范畴中来加以考察:
1702056310
1702056311 卜筮之能应,祭祀之能享,亦只是一个理。蓍龟虽无情,然所以为卦,而卦有吉凶,莫非有此理。以其有是理也,故以是问焉,其应也如响。若以私心及错卦象而问之,便不应,盖没此理。今日之理与前日已定之理,只是一个理,故应也。至如祭祀之享亦同。鬼神之理在彼,我以此理向之,故享也。不容有二三,只是一理也。如处药治病,亦只是一个理。此药治个如何气,有此病服之即应,若理不契,则药不应。【515】
1702056312
1702056313 在他看来,卜筮之所以有效,即在于易卦里有一个吉凶之理,而现实情境中也有一个吉凶之理,彼理与此理因“无情”之蓍龟而相互呼应,故能有问即应。“祭祀之能享”也是同样的道理。从“若以私心及错卦象而问之,便不应”这样的论述看,理必是公共的、普遍的。私心之所以无应,在于其起念处根于幻相错觉,与“平铺放着”的公共之理无涉。这也是后面讲“不容有二三,只是一理”的意义所在。也正是以此为标准,程颢将鬼神为厉之类的事情归为虚诞。除了公共性和普遍性之外,理又必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人为安排而成的。【516】
1702056314
1702056315 在明确了程颢思想中的理的形式标准以后,我们接下来进一步探求他如何从对物理的考索中,体贴出有伦理意味的天理来。
1702056316
[ 上一页 ]  [ :1.7020562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