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56367e+09
1702056367 程颢在道学话语建构方面的贡献是最为突出的。
1702056368
1702056369 首先是衡量各种哲学话语的基础判准的建立。程颢从儒家经典中体贴出了两条根本的原则,即普遍性的原则和“一本”的原则。关于普遍性的原则,程颢论述得较多,如说:
1702056370
1702056371 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536】
1702056372
1702056373 在程颢看来,正确的思想必然是周普的,凡不能周普的道说,就有弊病。从这个角度看,勉强将不能周普的道理推至普遍,正是佛教的病征之一。
1702056374
1702056375 “一本”的观念出自《孟子》。在程颢思想中被进一步提升为一个根本的哲学判准:
1702056376
1702056377 道,一本也。或谓“以心包诚,不若以诚包心;以至诚参天地,不若以至诚体人物”,是二本也。知不二本,便是笃恭而天下平之道。【537】
1702056378
1702056379 所谓一本,即万事万物皆出于一以贯之的天理。凡是不能用一以贯之的原则通贯始终的道说,在根本上都是错误的。
1702056380
1702056381 普遍性的原则和一本的原则,对后来的道学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是儒学讨论中被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断回溯的准则。
1702056382
1702056383 其次是对道学基本概念的贡献。
1702056384
1702056385 程颢对“天理”这一概念的提点和发显构成了北宋儒学发展的分水岭。正是以此概念为基础,宋代儒学才得以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开展。《宋元学案》于“吾学虽有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条下有黄百家的一段案语:
1702056386
1702056387 《乐记》已有“灭天理而穷人欲”之语,至先生始发越大明于天下。盖吾儒之与佛氏异者,全在此二字。吾儒之学,一本乎天理。而佛氏以理为障,最恶天理。先生少时亦曾出入老、释者几十年,不为所染,卒能发明孔、孟正学于千四百年无传之后者,则以“天理”二字立其宗也。【538】
1702056388
1702056389 “天理”二字为儒家生活方式找到了确定不移的哲学基础。如果没有这一关键概念的拈出和发明,整个宋明理学的构建是根本无从谈起的。
1702056390
1702056391 对于儒家的根本价值——“仁”的深入阐发和诠解是程颢对于道学话语的构建所做的另一重要贡献。陈来先生指出:“程颢的仁说之主要思想有三:以一体论仁;以知觉论仁;以生意论仁。”【539】其中以天地生生之意言仁,更是将先秦儒家就人道立言的概念与天道通贯起来:
1702056392
1702056393
1702056394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缊,万物化醇”,“生之谓性”,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540】
1702056395
1702056396 以天地之生意释仁,就为“仁”这一根源性价值建立了明晰的宇宙论基础。
1702056397
1702056398 形上和形下、道和器的区分,则为儒家的本体论建构提供了基础的概念框架:
1702056399
1702056400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以器言而非道也。【541】
1702056401
1702056402 凡是作为宇宙的质料层面的构成要素,都属于器和形下的层面。只有天理才是真正的形上者。
1702056403
1702056404 在道德涵养上,程颢突显了“敬”的重要性,他说:“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542】又说:“敬胜百邪。”【543】当然,程颢在讲敬的时候,往往失之浑沦圆融。“敬以直内”之道,实在是到了程颐那里方始达到深切明白的地步。
1702056405
1702056406
1702056407
1702056408
1702056409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49]
1702056410 中国儒学史 第八章 程颐的儒学思想
1702056411
1702056412 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自幼就克己自守,非礼不动。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十八,上书仁宗皇帝,劝仁宗“以王道为心,生灵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544】后游学太学,为胡瑗所器重,处以学职。嘉祐四年(1059),程颐应进士第,廷试不中,从此便不再应考。他后来说自己“自少不喜进取,以读书求道为事”,因为“做官夺人志”。事实上,程颐虽未中进士,但他父亲官至太中大夫,屡有恩荫子孙做官的机会,而他每一次都把机会让给族人。熙宁五年(1072),程颐随父归洛,程颢此时也罢归,于是兄弟二人开始在洛阳聚徒讲学。自此,门徒日众。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后,司马光等一辈旧臣被重新起用,程颐被举荐为崇政殿说书。程颐素来严毅,即使对哲宗也不稍有宽假,而从实际的教育结果看,这种一味的“尊严师道”似乎并不成功。元祐二年(1087),程颐被外放。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旧党失势,程颐被削职为民。绍圣四年(1097),程颐被遣关涪州编管。在此期间,程颐潜心《周易》,撰成《周易程氏传》。崇宁二年(1103),“有旨追毁出身以来文字,其所著书,令监司觉察”。由于程颐名列元祐党人碑中,所以“朝廷下河南府尽逐学徒”。在这种情况下,他迁居龙门之南,禁止学生上门,要求门徒“尊所闻、行所知可矣,不必及门”。此后杜门家居,专心于《周易程氏传》的改定。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九月,程颐卒于洛阳。
1702056413
1702056414 程颐对于宋代儒学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各种相关的哲学史和思想史著作中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我们这里只着眼于他在儒家经典解释学方面的贡献。
1702056415
1702056416 第一节 《周易程氏传》
[ 上一页 ]  [ :1.7020563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