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57208e+09
1702057208 在谢良佐那里,敬是求仁的工夫。在继承程颐主敬思想的基础的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主张:
1702057209
1702057210 或问:“吕与叔问:‘常患思虑纷扰。’程夫子答以‘心主于敬则自然不纷扰’,何谓敬?”谢子曰:“事至应之,不与之往,非敬乎?万变而此常存,奚纷扰之有?夫子曰‘事思敬’,正谓此耳。”【756】
1702057211
1702057212 正如陈来先生指出的那样,“谢良佐对‘诚敬’的理解是结合了大程的‘物来顺应’与小程的‘有主则实’。他特别提出‘敬是常惺惺法’,对后来的理学有很大的影响。所谓‘常惺惺’是吸取了佛教禅宗‘主人翁常惺惺’的修养方法,意谓要常常提醒、警觉自己,时时收敛而不放纵,使意识始终保持一种警戒的状态。朱熹的主敬思想后来吸收了谢良佐的这一思想,并将之表述得更为清楚了。”【757】
1702057213
1702057214 敬要在事上体认,而不能只在静坐时存养:
1702057215
1702057216 端立问:“畅论敬云:‘正其衣冠,端坐俨然,自有一般气象。’某尝以其说行之,果如其说。此是敬否?”曰:“不如执事上寻,便更分明。‘事思敬’,‘居处恭,执事敬’。若只是静坐时有之,却只是‘坐如尸’也。”【758】
1702057217
1702057218 这里,谢良佐用《论语》的“事思敬”、《礼记》的“居处恭,执事敬”指应接事物时的动中之敬,与《礼记》的“坐如尸”的静中之敬区别开来。他当然不是要否认静处存养的作用,而是强调持敬工夫要贯通生活的各个侧面。而且,在他看来,在应接事物时体认敬,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1702057219
1702057220 他甚至认为,在具体实践上,敬就是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正在经营的事上:
1702057221
1702057222 “敬只是与事为一,未论得是不是。”问:“此有存主,不逐彼去,是敬之理否?”曰:“先有存主,然后视听言动却汗漫了。且只认取与事为一时便是敬。其他说各是一理。从容中道,圣人也,方做一事,忘了其他,亦不免。颜子闻一知十人之才,犹自请事斯语。”【759】
1702057223
1702057224 “敬只是与事为一”这一表述,在宋明理学关于心体的讨论中,是颇为独特的。自程颢《定性书》标举出“动亦定,静亦定”、“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心灵境界以后,以明镜的物来则照、去而不留来比喻心体,在理学话语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而谢良佐却认为,“此有存主,不逐彼去”虽然道理上没错,但在实践上是难以做到的。即使是“从容中道”的圣人,也不免在专注于一件事情上的时候,忽忘了其他。“且只认取与事为一时便是敬”的主张,对于道德涵养中流于高妙空疏的倾向,无疑是有约制作用的。
1702057225
1702057226 当然,在事上专一,也并不是要人矜持过当:
1702057227
1702057228 问:“敬之貌如何?”曰:“于‘俨若思’时,可以见敬之貌。”问曰:“学为敬,不免有矜持如何?”曰:“矜持过当却不是。寻常作事用心过当便有失。要在勿忘勿助长之间耳。”曰:“初学莫未能和乐否?”曰:“虽不能便和乐,亦须以和乐养之。”【760】
1702057229
1702057230 做事专一,也不是要用心过当,这中间还是有一个合分寸的度。而这个度,就是孟子所说的“勿忘、勿助长”。初学者体认持敬工夫的时候,往往不能做到从容和乐,但“以和乐养之”仍是必须的。“须以和乐养之”这一表述,在理学有关敬畏与和乐关系的讨论中,也是极具特色的。在谢良佐这里,和乐不只是心灵的境界,也是涵养的工夫,从而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1702057231
1702057232 第六节 去 矜
1702057233
1702057234 在谢良佐个人的道德修养实践中,如何克服矜夸之心,既是其为学用力之处,又是其真实受用的所在:
1702057235
1702057236 谢子与伊川别一年,往见之。伊川曰:“相别又一年,做得甚工夫?”谢曰:“也只是去个矜字。”曰:“何故?”曰:“子细检点得来,病痛尽在这里。若按伏得这个罪过,方有向进处。”伊川点头。因语在坐同志者曰:“此人为学,切问近思者也。”余问:“矜字罪过何故恁地大?”谢子曰:“今人做事,只管要夸耀别人耳目,浑不关自家受用事。有底人食前方丈便向人前吃,只蔬食菜羹却去房里吃。为甚恁地?”【761】
1702057237
1702057238 矜夸之心,是个体私我的表现。而私我的存在,则是穷理的最大障碍。要做到人与理为一,克服矜夸之心是最难透过的关节。而“克己须是从性偏难克去处克将去。克己之私则心虚见理矣”。【762】
1702057239
1702057240 对去矜的强调,也并非只是谢良佐个人的身心体验。在他看来,这本来就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1702057241
1702057242 或曰:“矜夸为害最大。”先生曰:“舜传位与禹,是大小大事,只称他不矜不伐。若无矜伐,更有甚事?人有己便有夸心,立己与物,几时到得与天为一处?须是克己。才觉时便克将去。从偏胜处克。克己之私则见理矣。”曰:“独处时未必有此心,多是见人后如此。”曰:“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许大子路,孔子却只称其如此。只为他心下无事。此等事打迭过,不怕此心因事出来。正好着工夫。不见可欲,却无下工夫处。”【763】
1702057243
1702057244 矜伐好胜之心,是私意最根深蒂固的体现。因此,能否做到不矜不伐,正是衡量人是否有自私之心的标准。如果能真正做到无矜夸之心,则心中的天理自能彰显。这里,去矜成了穷理的关键环节。
1702057245
1702057246
1702057247
1702057248
1702057249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53]
1702057250 中国儒学史 第十二章 杨时的儒学思想
1702057251
1702057252 杨时(1053—1135),字中立,福建南剑将乐人,号龟山。熙宁九年(1077)中进士第。历知浏阳、余杭、萧山等地。迁为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祭酒。宋高宗即位后,除工部侍郎,兼侍讲。晚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1702057253
1702057254 杨时早期师事程颢。程颢对他十分欣赏,在目送他回乡时,曾有“吾道南矣”之叹。【764】程颢去世后,杨时又前往洛中向程颐问学。《宋史》以“程氏正宗”称之。【765】有《龟山集》传世。
1702057255
1702057256 第一节 新学驳议
1702057257
[ 上一页 ]  [ :1.7020572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