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57869e+09
1702057869 传文和朱子对传文的解说如下:
1702057870
1702057871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恶、好上字,皆去声。谦读为谦,苦劫反。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谦,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閒,音闲。厌,郑氏读为黡。闲居,独处也。厌然,消沮闭藏之貌。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揜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恶而卒不可揜,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引此以明上文之意。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揜如此。可畏之甚也。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胖,步丹反。胖,安舒也。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944】
1702057872
1702057873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后意诚。”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然或己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1702057874
1702057875 朱子的注释,对音读、训诂都不忽略,但重在义理。在对“诚意”的解释中,他努力把传文发挥的“毋自欺”和“实”结合一起,认为人皆知当好善恶恶,但见善不能真正像好美色那样从心里去喜好,见恶不能像恶恶臭那样从心里去厌恶,这就是不实,就是自欺了。因此,毋自欺就是“使其恶恶真如恶恶臭,好善真如好好色”,知与行合一,这就是“实”了。所以“诚意”就是使人的意念所发,与本心之知实实在在的一致,这样人心才能感到充实满足。另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朱子往往用“实用其力”来进一步表达“实”的涵义。
1702057876
1702057877 朱子对“诚意章”的注释,另一重点是“慎独”。朱子对“独”的解释是:“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对“慎独”的解释是:“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这一解释是依据后面的传文,因为传文说,小人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无所不为,看到君子,则掩饰自己的内心,作出君子能接受的行为。君子则不论别人看见看不见,都能端正自己的行为,尤其在他人看不见的场合,更警惕自己内心的活动不要超出道德之外。因此,独就是独处之时,此时人的内心,他人所不得而知,仅有自己明白。慎就是特别注意在独处时谨慎地把握内心的活动。内心的活动属于意,所以“慎独”放在“诚意章”中来加以强调。在这个意义上,慎独是诚意功夫的一种形式。
1702057878
1702057879 朱子最后强调,照经一章表达的次序,“知至而后意诚”,因此诚意必须以致知(致知在朱子这里统指格物致知)为前提。脱离格物致知的单独的诚意,是不正确的。不以格物致知为基础和前提去诚意,在为学次序上是不正确的。先格物致知,而后诚意,这个次序是不可乱的。这应当是针对佛教的影响和陆学的偏向而发的。
1702057880
1702057881 五、总论《大学》诠释
1702057882
1702057883 朱子在《大学章句》之外,又作《大学或问》,以详细说明《大学章句》立言命意的理由。在《大学或问》中,朱子有一段较长的文字,以“明德”的讨论为中心,围绕着“三纲领”,表达了他在《大学》诠释总体上的哲学和思想:
1702057884
1702057885 曰:天道流行,发育万物,其所以为造化者,阴阳五行而已。而所谓阴阳五行者,又必有是理而后有是气。及其生物,则又必因是气之聚而后有是形。故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有以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必得是气,然后有以为魂魄五脏百骸之身。周子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正谓是也。
1702057886
1702057887 然以其理而言之,则万物一原,固无人物贵贱之殊。以其气而言之,则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为物。是以或贵或贱而不能齐也。彼贱而为物者,既梏于形气之偏塞,而无以充其本体之全矣。唯人之生,乃得其气之正且通者,而其性为最贵。故其方寸之间,虚灵洞彻,万理咸备。盖其所以异于禽兽者,正在于此。而其所以可为尧舜而能参天地以赞化育者,亦不外焉。是则所谓明德者也。
1702057888
1702057889 然其通也,或不能无清浊之异。其正也,或不能无美恶之殊。故其所赋之质,清者智而浊者愚,美者贤而恶者不肖,又有不能同者。必其上智大贤之资,乃能全其本体,而无少不明。其有不及乎此,则其所谓明德者,已不能无蔽而失其全矣。况乎又以气质有蔽之心,接乎事物无穷之变,则其目之欲色,耳之欲声,口之欲味,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佚,所以害乎其德者,又岂可胜言也哉。二者相因,反复深固。是以此德之明,日益昏昧,而此心之灵,其所知者,不过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则虽曰有人之形,而实何以远于禽兽。虽曰可以为尧舜而参天地,而亦不能有以自充矣。然而本明之体,得之于天,终有不可得而昧者。是以虽其昏蔽之极,而介然之顷,一有觉焉,则即此空隙之中,而其本体已洞然矣。
1702057890
1702057891 是以圣人施教,既已养之于小学之中,而后开之以大学之道。其必先之以格物致知之说者,所以使之即其所养之中,而因其所发,以启其明之之端也。继之以诚意,正心,修身之目者,则又所以使之因其已明之端,而反之于身,以致其明之之实也。夫既有以启其明之之端,而又有以致其明之之实,则吾之所得于天而未尝不明者,岂不超然无有气质物欲之累,而复得其本体之全哉。是则所谓明明德者,而非有所作为于性分之外也。
1702057892
1702057893 然其所谓明德者,又人人之所同得,而非有我之得私也。向也俱为物欲之所蔽,则其贤愚之分,固无以大相远者。今吾既幸有以自明矣,则视彼众人之同得乎此而不能自明者,方且甘心迷惑没溺于卑污苟贱之中而不自知也,岂不为之恻然而思有以救之哉。故必推吾之所自明者以及之,始于齐家,中于治国,而终及于平天下,使彼有是明德而不能自明者,亦皆有以自明,而去其旧染之污焉。是则所谓新民者,而亦非有所付畀增益之也。
1702057894
1702057895 然德之在己而当明,与其在民而当新者,则又皆非人力之所为。而吾之所以明而新之者,又非可以私意苟且而为也。是其所以得之于天而见于日用之间者,固已莫不各有本然一定之则。程子所谓“以其义理精微之极,有不可得而名”者。故姑以至善目之。而传所谓君之仁,臣之敬,子之孝,父之慈,与人交之信,乃其目之大者也。众人之心,固莫不有是,而或不能知。学者虽或知之,而亦鲜能必至于是而不去。此为大学之教者,所以虑其理虽粗复而有不纯,己虽粗克而有不尽,且将无以尽夫修己治人之道,故必指是而言,以为明德、新民之标的也。欲明德而新民者,诚能求必至是,而不容其少有过不及之差焉,则其所以去人欲而复天理者,无毫发之遗恨矣。
1702057896
1702057897 大抵《大学》一篇之指,总而言之,不出乎八事。而八事之要,总而言之,又不出乎此三者。此愚所以断然以为《大学》之纲领而无疑也。然自孟子没而道学不得其传。世之君子,各以其意之所便者为学。于是乃有不务明其明德,而徒以政教法度为足以新民者。又有爱身独善,自谓足以明其明德,而不屑乎新民者。又有略知二者之当务,顾乃安于小成,狃于近利,而不求止于至善之所在者。是皆不考乎此篇之过,其能成己成物而不谬者鲜矣。【945】
1702057898
1702057899 朱子首先说明了造化的本源和材料。这里“所以为造化者”指自然造化赖以进行的材料、质料,即阴阳五行。但阴阳五行并不是宇宙的本源,理才是本源,所以说有理而后才有阴阳五行之气。
1702057900
1702057901 其次说明人和物的产生。造化以阴阳五行之气聚集为人和物的形体。一切人和物的生成都来自理、气两方的要素,人和物在生成的过程中禀受得到理,而成为他的本性,禀受得到气而构成他的身体。在这个说法中,实际上把宇宙和一切存在归于理和气的二元结构。
1702057902
1702057903 第三,阐明人与物的差别。人和物生成时都从天地间禀受了理,所禀受得到的理没有差别。人和物生成时都从天地间禀受了气,气却千差万别。大体上说,禀受了正而通的气,便成为人;禀受了偏而塞的气,便成为物,包括动物、植物。物所禀受的理本来是全的,但因为物禀受的气是偏塞的,所以物就不能“充其本体之全”,不能充分体现其本体之全。惟独人禀受的气正而通,故人的心虚灵洞彻,具备众理,这就是明德。
1702057904
1702057905 第四,说明人自身的差别。人都禀受了正且通的气,但人与人之间所禀的气又有差异,“其通也,或不能无清浊之异。其正也,或不能无美恶之殊。”人所禀受的气有清有浊,于是人在生来的气质上就有智愚贤恶的不同。上智大贤如圣贤,能全其本体,不失其明德之明;而其余一般的人,“其所谓明德者,已不能无蔽而失其全矣”,一般人的明德都受到气质的遮蔽,使明德在作用上、功用上不能全体朗现。一般人不仅在气质的先天因素上限制了明德,使之无法全体朗现,而且由于用这样受遮蔽的心去接交外物,人欲受不到控制,使得人欲进一步伤害了明德。于是本来光明的明德日益昏昧,心之所知,也只是情欲利害。
1702057906
1702057907 第五,指出明明德的可能。人生而禀受的明德不会全部被蒙蔽,总有发显的空隙,所以即使是昏蔽之极的人,其本然的明德也会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乘着空隙,发出自己的光明。若能由此而自觉,从格物致知入手,加以诚意正心修身,其明德就能超越气质的限制,就能够恢复其全体。从这点来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明”其明德的具体功夫。
1702057908
1702057909 第六,论述了新民的意义。士君子的新民,不是追求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出于对俗民的道德陷溺和迷惑的同情,“为之恻然而思有以救之”。如果一个士君子自己从事于明明德,却看着百姓不能去明明德,而听任之,则必然会如同见死不救一样自责。所以新民是士君子拯救万民于陷溺的责任。
1702057910
1702057911 最后,阐明了至善的价值意义。明德、新民都隐含了道德的价值意义,止于至善则将此点拈出,至善不是人可主观随意的选择,也不超越人伦日用,而是“见于日用之间的本然一定之则”。至善所指示的价值主要就是儒家推崇的基本人伦的道德价值:“君之仁,臣之敬,子之孝,父之慈,与人交之信。”所以明德不是空洞的本体,天理也不是价值中立的原则,至善是根本性的价值标准。
1702057912
1702057913 总的看来,《大学章句》的特点是:以明德——气禀——复其明德为基本结构,以明德为心的本然之体,赋予《大学》一种心性论的诠释,而突出心性的功夫,这种高度心性化的经典诠释为道学的发展提供了经典理解的依据。而在朱子的《大学》解释中,一方面,格物和诚意居于核心的地位;一方面,对为学次序的关注成为朱子基本的问题意识。简言之,人之为学,必须遵照《大学》以格物为起点的顺序,一切功夫以存天理、去私欲的道德修养为中心,循序渐进,不能躐等,才能最终明其明德,止于至善,治国而平天下。
1702057914
1702057915 第三节 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
1702057916
1702057917 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中庸章句》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其前期思想的“中和说”出自《中庸》,并深刻影响了他后来心性论体系的主要结构,而且《中庸》也是其修身功夫论的基本依据。
1702057918
[ 上一页 ]  [ :1.7020578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