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58247
1702058248
朱子三十四岁编成《论语要义》,其书序云:“独取二先生及其门人朋友数家之说,补辑订正,以为一书,目之曰《论语要义》。”【1007】朱子四十三岁编成《论语精义》,其方针与要义相同,其序中言:“间尝蒐集条疏(二程先生说),以附本章之末。……既又取夫学之有同于先生者,与其有得于先生者,若横渠张公、范氏、二吕氏、谢氏、游氏、杨氏、侯氏、尹氏凡九家之说,以附益之,名曰《论语精义》。”【1008】《精义》后更名《集义》,对九家之说有所补充,又加周氏一家。随着朱子学问成熟,渐渐觉得上面所说几种《论语》集释中所收入的前儒说法有选择未精者,故又作《集注》,《集注》的特点即在前面几种《论语》书的基础上,“约其精粹妙得本旨者为己集注”(《朱子年谱》语),他自己也说:“集注乃集义之精髓。”【1009】至于《集注》对《精义》的择取的理由,朱子又作《或问》详细加以说明。
1702058249
1702058250
如前所说,《集注》不忽训诂音读,这是朱子的自觉,早在他三十四岁编成《论语要义》时,曾同时编成《论语训蒙口义》,其序云:“本之《注疏》以通其训诂,参之《释文》以正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老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一句之义系之本句之下,一章之指列之本章之左,又以平时所闻于师友而得于心者,间附一二条焉。”【1010】这其实也是《集注》的基本作法。可知朱子《论语》注释著作的方法是一贯的。所以《朱子语类》中也记载了不少朱子自己的表白:“某所集注《论语》,至于训诂皆仔细者,盖要人字字与某着意看。”【1011】他在《论语精义》序中也说到:“汉魏诸儒,正音读、通训诂、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学者苟不先涉其说,则亦何以用力于此?”【1012】这都说明朱子批判地吸取了汉唐经学的有益之处,融入他自己的解经著作。
1702058251
1702058252
但朱子虽然兼顾训诂等,仍是以义理解经为主,而他的义理解释既在思想上继承了二程,又与二程在解释方法上有别,他曾说:“程先生解经,理在解语内;某集注《论语》,只是发明其辞,使人玩味经文,理皆在经文之内。”【1013】这是说,二程所阐发的义理是对的,但他们解经时阐发的义理往往脱离经文的本文;而朱子自己也注重义理,但他的《集注》在主观上力图使读者切就经文来理解经文的义理,引导读者就经文而理解其义理,是即经求理,不是离经说理。其实,朱子的解经在很多地方也是发挥或加进了经文中没有说明的义理,这从我们在本节所述的朱子以其哲学解释文本的例子可明显看出。这是一切义理派解经学共有的必然趋归。但朱子不忽视训诂、音读、名物,注重经文自身的脉络,确实使得其四书著作能够经受得起汉学的批评,而又同时彰显出义理派的优长。
1702058253
1702058254
第五节 朱熹《孟子集注》及其儒学思想
1702058255
1702058256
与《论语集注》同样,朱子的《孟子集注》也是义理派的解释风格,这表现为在重视训诂、音读的同时,力求通过注释阐发他的哲学思想,或者说自觉地用他的哲学思想解释《孟子》的本文。
1702058257
1702058258
一、仁心: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得之以为心
1702058259
1702058260
《孟子·梁惠王》第一章一开始,记述了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著名的义利对话:
1702058261
1702058262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详言之。【1014】
1702058263
1702058264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这是朱熹仁说的重要定义,也写入了《论语集注》。孟子则不仅言仁,而且论义,仁义连用。与仁的定义是“心之德、爱之理”相对,义的定义,在这里表达为“心之制、事之宜”,指义是心的向外的规范作用,是制约行事的,使事物得其所宜。义本来也可以是心之德,但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强调的不是义作为心之德的意义,而是对事物的制约作用,是行事的应然原则。朱熹认为突出仁义是开篇首章的“大指”。
1702058265
1702058266
在这一章的结尾,我们看到朱熹的《集注》:
1702058267
1702058268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重言之,以结上文两节之意。此章言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缪。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程子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1015】
1702058269
1702058270
仁义是在与其对立面的对立中彰显起来的。朱熹认为,《孟子·梁惠王上》第一章的根本宗旨是理欲公私之辨,仁义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本心,代表天理之公;而所谓“利心”生于人与物的接触,属于人欲之私。两者是对立的,但也可以在仁义的主导下得到统一。关于理和欲的关系,朱熹认为,一心遵循天理,不追求利益,利益自然会来;一心追求人欲,不仅利益得不到,自己也会受害。他引用二程的话指出,君子不否定利,但反对“专以利为心”,反对以利为惟一的动机,认为这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朱熹还引用司马迁的话,认为惟利是求的价值导向,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主张改变以利为根本、改变惟利是求,才是改良社会、救治人心的“拔本塞源”之法。
1702058271
1702058272
朱熹首先要面对孟子自己对仁和义的分疏:
1702058273
1702058274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者心之德,程子所谓心如谷种,仁则其生之性,是也。然但谓之仁,则人不知其切于己,故反而名之曰人心,则可以见其为此身酬酢万变之主,而不可须臾失矣。义者行事之宜,谓之人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道,而不可须臾舍矣。【1016】
1702058275
1702058276
本来,朱熹的哲学认为仁是性,不是心,所以他先用心之德解释仁作为生命本性的意义。但在朱熹看来,孟子之所以提出“仁,人心也”,是因为,只把仁作为一种德性,或者作为人性本质,还不能显示出仁作为意识主体的重要作用,也不能使人在功夫实践上贴近自己的问题。心是意识活动和行为的主宰,如果从心来理解仁,仁心就是活动的主体,这就突出了仁作为道德主体的意义。所以,从人心方面来讲仁,也是朱熹肯定的。义则是指人从事于各种事事物物的活动所应遵循的规范和原则。
1702058277
1702058278
朱熹强调,仁心是有其宇宙根源的:
1702058279
1702058280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言众人虽有不忍人之心,然物欲害之,存焉者寡,故不能察识而推之政事之间;惟圣人全体此心,随感而应,故其所行无非不忍人之政也。【1017】
1702058281
1702058282
《孟子集注》中,对仁心的一个重要诠释,就是来自朱熹《仁说》的观念。这个观念把人之仁心溯源至天地之心,以说明其根源。朱熹认为,天地生物之心就是天地的爱的体现,天地以生物为心,就是指天地完全以对于万物生养的爱为心。而正是由于天地以爱为心,所以作为天地所生之物的人,也无不具有不忍人之爱心,不忍人之心即仁心。这是朱熹对孟子仁心说的宇宙论哲学论证。
1702058283
1702058284
不忍人之心又叫做恻隐之心,这是孟子用来说明仁心的重要方式:
1702058285
1702058286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怵,音黜。内,读为纳。要,平声。恶,去声,下同。乍,犹忽也。怵惕,惊动貌。侧,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此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内,结。要,求。声,名也。言乍见之时,便有此心,随见而发,非由此三者而然也。程子曰:“满腔子是恻隐之心。”谢氏曰:“人须是识其真心。方乍见孺子入井之时,其心怵惕,乃真心也。非思而得,非勉而中,天理之自然也。内交、要誉、恶其声而然,即人欲之私矣。”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恶,去声,下同。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人之所以为心,不外乎是四者,故因论恻隐而悉数之。言人若无此,则不得谓之人,所以明其必有也。【1018】
1702058287
1702058288
《集注》在音读和字义讲解之后,引用二程和谢良佐有关恻隐之心的说法,其中谢氏的说法,以恻隐之心为人的真心,认为真心所发,不思而得,无所为而然,自然而然,乃是天理;凡有所为,如内交、要誉等,都是人欲。人不仅仅有恻隐之心,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非之心就是知其善而以为是,知其恶而以为非。朱熹强调,这四者是人之所以为人者,就是说,没有这四者就不成其为人了。又说这四者是人之所以为心者,意思是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心,而动物没有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人有这四者之心。
1702058289
1702058290
在接下来的解释中,朱熹以理学的心性情论来解说孟子的性情说:
1702058291
1702058292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此章所论人之性情,心之体用,本然全具,而各有条理如此。学者于此,反求默识而扩充之,则天之所以与我者,可以无不尽矣。程子曰:“人皆有是心,惟君子为能扩而充之。不能然者,皆自弃也。然其充与不充,亦在我而已矣。”【1019】
1702058293
1702058294
孟子说恻隐之心是仁之端,朱熹解为“端,绪也”,这在字义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朱熹又从他的心性论加以解释,仁是指性,恻隐是指情,心则包括性情。性是看不见的,但性通过情表现出来,于是人可以由情以见性。仁义礼智是天赋予人的性,恻隐等四者是人之本性的发端,通过恻隐等四者,性就可以表现出来了。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端绪的情之发和未发的性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存在,这样的端绪就不是一个整体的开端部分,而是本性的现象表现。朱熹把性情归结为心的体用,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性情的全体。从对孟子的解释来看,朱熹的这一说法,把孟子的性善、仁心、恻隐等讲法阐释为一个更有条理层次的心性系统了。
1702058295
1702058296
正如在《集注》成书以前就完成的《仁说》一样,朱熹注重从爱来推溯和理解仁:
[
上一页 ]
[ :1.7020582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