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59877
1702059878
【472】 《张载集》,第48页。
1702059879
1702059880
【473】 程氏兄弟的哲学思想虽有相当大的不同,但在众多关乎儒学本质的方面,却是极相契合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在处理二程的儒学思想时,将其中的结构性问题均放在程颢的名下,加以讨论。而对程颐的儒学,则集中探讨他的《伊川易传》。本章在引证材料时,也并不在程颢和程颐之间做过多强调性的区分。当然,在大多情况下,是以程颢的言论为主的。
1702059881
1702059882
【474】 《宋史·程颢传》,第12716页。
1702059883
1702059884
【475】 参见周晋:《道学与佛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页。对于世俗丧葬仪式中的佛教要素,程颐曾有这样的批评:“某家治丧,不用浮图。在洛,亦有一二人家化之,自不用释氏。道场之用螺钹,盖胡人之乐也,今用之死者之侧,是以其乐临死者也。天竺之人重僧,见僧必饭之,因使作乐于前。今乃以为之于死者之前,至如庆祷,亦杂用之,是甚义理?如此事,被他欺谩千百年,无一人理会得。”《二程集》,第114页。
1702059885
1702059886
【476】 《二程集》,第23页。未注明是谁的话。牟宗三认为“自系明道语无疑”,参见《心体与性体》,第76页。
1702059887
1702059888
【477】 《二程集》,第25页。
1702059889
1702059890
【478】 《二程集》,第38页。
1702059891
1702059892
【479】 《二程集》,第3页。未注明是谁的话。牟宗三认为“自系明道语无疑”,参见《心体与性体》,第74页。
1702059893
1702059894
【480】 《二程集》,第34页。
1702059895
1702059896
【481】 《二程集》,第30页。
1702059897
1702059898
【482】 《二程集》,第152页。另参见周晋:《道学与佛教》,第16—23页。
1702059899
1702059900
【483】 儒释心同迹异之说由来已久,二程举而廓清之,是北宋儒学转变的一大关节。相关讨论参见周晋:《道学与佛教》,第11—13页。
1702059901
1702059902
【484】 《二程集》,第3页。
1702059903
1702059904
【485】 《二程集》,第74页。
1702059905
1702059906
【486】 关于儒释之间言觉的不同,参见周晋:《道学与佛教》,第40—41页。
1702059907
1702059908
【487】 《二程集》,第24页。
1702059909
1702059910
【488】 《二程集》,第140页。
1702059911
1702059912
【489】 《二程集》,第417页。
1702059913
1702059914
【490】 《二程集》,第29页。
1702059915
1702059916
【491】 《二程集》,第375页。
1702059917
1702059918
【492】 《二程集》,第152页。
1702059919
1702059920
【493】 《二程集》,第138页。
1702059921
1702059922
【494】 《二程集》,第149页。
1702059923
1702059924
【495】 参见周晋:《道学与佛教》,第6页。
1702059925
1702059926
【496】 《二程集》,第25页。
[
上一页 ]
[ :1.7020598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