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60761
1702060762
【93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44—45页。
1702060763
1702060764
【933】 《四书章句集注》,“公冶长”,第5、83页。
1702060765
1702060766
【93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2页。
1702060767
1702060768
【935】 《四书章句集注》,第3—4页。
1702060769
1702060770
【936】 《四书章句集注》,第3页。引文中的黑体字为《大学》原文,其他为朱子注文。下皆仿此,不再注明。
1702060771
1702060772
【937】【938】 《四书章句集注》,第3页。
1702060773
1702060774
【939】 按朱子对“明明德于天下”的解释,与对“亲民”的解释相同,似不合理。
1702060775
1702060776
【940】 《四书章句集注》,第3—4页。
1702060777
1702060778
【941】 《四书章句集注》,第4页。
1702060779
1702060780
【942】 《四书章句集注》,第7页。
1702060781
1702060782
【943】 《四书章句集注》,第4页。
1702060783
1702060784
【944】 《四书章句集注》,第7页。
1702060785
1702060786
【945】 朱熹:《大学或问》,载《朱子全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07页。
1702060787
1702060788
【946】 余英时先生在其近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2004年)中,对《中庸章句序》的道统、道学观念提出了新的理解,本文则仍以传统理解为基础而讨论之。
1702060789
1702060790
【94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子全书》,第17—19页。以下引此书只注书名、页码。
1702060791
1702060792
【948】 《四书章句集注》,第227页。
1702060793
1702060794
【949】 古文《尚书》虽后出,但其素材亦多为先秦古书散见流传于后者,并非魏晋人所伪造。
1702060795
1702060796
【950】 陈荣捷先生指出,朱子首次使用“道统”之名词,而朱子道统观念乃根于新儒家哲学的需要,凡以新儒家道统观念与佛家祖师传灯相似的说法,皆属皮相之见。见其书《朱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第18页;《新儒学论集》,“中研院”中国文哲所,1995年,第103页。
1702060797
1702060798
【951】 此处所说的道学是朱子《中庸章句序》中所谓“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的道学,指古圣相传的心法,与作为理学的同义词的“道学”意义不同。
1702060799
1702060800
【952】 《四书章句集注》,第20页。
1702060801
1702060802
【953】 《蓝田吕氏遗著辑校》,第496页。
1702060803
1702060804
【954】 《四书或问》卷三,《朱子全书》第六册,第549页。
1702060805
1702060806
【955】 《四书章句集注》,第20页。
1702060807
1702060808
【956】 《四书章句集注》,第20—21页。
1702060809
1702060810
【957】 《四书章句集注》,第21页。
[
上一页 ]
[ :1.7020607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