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61395
1702061396
【1256】 《水心文集》卷十,《叶适集》,第163页。
1702061397
1702061398
【1257】 《习学记言》卷十六,第136页上。
1702061399
1702061400
【1258】 《习学记言》卷二十三,第201页上。
1702061401
1702061402
【1259】 《王通》,《水心别集》卷八,《叶适集》,第742、743页。
1702061403
1702061404
【1260】 《总述》,《水心别集》卷七,《叶适集》,第726、727页。
1702061405
1702061406
【1261】 《中庸》,《水心别集》卷七,《叶适集》,第732页。
1702061407
1702061408
【1262】 《习学记言》卷四,第30页上。
1702061409
1702061410
【1263】 《习学记言》卷四十七,第437页下。
1702061411
1702061412
【1264】 《习学记言》,第436页上。
1702061413
1702061414
【1265】 《大学》,《水心别集》卷七,《叶适集》,第730页。
1702061415
1702061416
【1266】 《宋元学案》卷五十四,第1738页。
1702061417
1702061418
1702061419
1702061420
1702061422
中国儒学史 金元部分
1702061423
1702061425
第一章 金代儒学述略
1702061426
1702061427
以往的学术史、思想史著作通常都将宋儒赵复被俘北上视为北方儒学复兴的开端,如《元史·赵复传》即说:“先是,南北道绝,载籍不相通。至是,复以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尽录以付枢”,“北方知有程朱理学,自复始”,【1】黄百家云:“自石晋燕云十六州之割,北方之为异域也久矣,虽有宋诸儒叠出,声教不通。自赵江汉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窦默、许衡、刘因之徒得闻程朱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如吴澄之经学,姚燧之文学,指不胜屈,皆彬彬郁郁矣。”【2】全祖望对整个金代儒学都持否定意见:“建炎南渡,学统与之俱迁,完颜一代遂无人焉。元裕之曰国初经术祖金陵之余波,概可知已。”【3】实际上,金儒不仅知道程朱之学,且能对其提出商榷。如果我们同意道学并不就是儒学的唯一合法形式,那么,我们就应当承认金代儒学也是儒学之一种,而不能像全祖望那样将有金一代视为儒学发展的空白。金代士人并没有放弃对道的追寻与承负,只不过他们对道的理解较之宋儒有所不同而已。元初名儒大多是亡金儒士,故金儒对道学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元代儒学的底色。就此而言,了解金末儒学对于认识元代儒学就决非可有可无。
1702061428
1702061429
蒙古人在总结辽、金灭亡教训时曾有“辽以释废,金以儒亡”之说。【4】对于金,这并不符合史实,对此,前人辩之甚悉。【5】不过,儒学在金朝受到优待却是实情。
1702061430
1702061431
金兵初进曲阜,谩骂孔子,放火烧毁孔庙。及至熙宗,开始尊孔。熙宗在上京立孔庙,亲自拜祭,又封孔子后裔孔璠为衍圣公。海陵王时,国子监于天德三年(1151)大量刊印《易》、《书》、《诗》、《礼记》、《周礼》、《孝经》、《左传》等等,并指定用这些经籍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注疏本作为科举考试的教材。金世宗更加尊孔崇儒,他修立孔墓,立“宣圣庙碑”。世宗朝还设立译经所,用女真语翻译儒家经书。大定五年(1165)译成《贞观政要》、《白氏策林》等书,大定六年又译《史记》、《汉书》。大定十五年,世宗再次下诏翻译经史。大定二十二年,译经所进呈《易经》、《尚书》、《论语》、《孟子》、《老子》、《扬子》、《文中子》、《刘子》以及《新唐书》的女真字译本。世宗还对朝臣说,他之所以命令翻译五经,是要女真人知道仁义道德之所在。大定二十六年,他下诏规定,女真贵族如不能读女真字经书,不得承袭猛安、谋克等贵族身份。章宗即位前,即已熟读《尚书》、《孟子》,认为是“圣贤纯正之道”。即位后,下特旨修孔庙,廊庑用碧瓦,石柱雕龙纹,修建厅堂、庙宇等四百多间,并下诏各州建孔庙,避孔子名讳。章宗还下诏命令三十五岁以下的女真亲军必须读《孝经》和《论语》。世宗、章宗朝还广置官学,以《论语》、《孝经》为必读课本。文人学子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金史·艺议传》说:“世宗、章宗之世,儒风大变,学校日盛。士人由科举而位列宰相者甚多。”世宗在位期间,每次录取的进士人数都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达九百余人。因为推崇儒学,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金世宗甚至被誉为“小尧舜”。
1702061432
1702061433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与宋同时,但金朝儒学有着与后者不同的特色,那就是道学或理学在金朝并未得到像在宋朝那样充分的发展。以科举为例,金代科举折中王安石、司马光的考试办法,不考《仪礼》与《春秋》公羊、穀梁二传,而将十七史、《孝经》及《老子》、《荀子》、《扬子》纳入考试范围。科举设词赋与经义两科,解经“通用先儒传注及已说”。有金一代,对词赋重视非常,这使儒学在金朝的发展不能不受到严重阻碍。海陵王天德三年甚至罢经义、策试二科,专以词赋取士,直到世宗大定二十八年,经义科才得恢复,而重词赋、轻经义之风不稍减弱。明昌、承安间(1190—1200),士大夫依然非赋不谈。大定、明昌间(1161—1200),名士蔡珪、王寂、党怀英、王庭筠等,皆以诗文、书画为擅场,儒学造诣则乏善可陈。泰和、大安间(1201—1210),局面亦无改观,时人曾感叹:“士大夫以种学积文为进取之计,幹办者称良吏,趋时者为通贤,而不知治心养性之术。间有明仁义之实,以通经学古为高,救时行道为贤者,必怪怒骂笑以为狂愚。”【6】
1702061434
1702061435
贞祐南渡(1214),金国势日衰,而儒学稍有起色,以南宋使节往往携书来北,士大夫闻之兴起:“金源氏之衰,其书(按指理学书籍)浸淫而北。赵承旨秉文、麻征君九畴始闻而知之,于是自称为道学门弟子。”【7】不过,现知最早在金国公开刊行并造成广泛影响的不是程朱的著作,而是被朱熹认为理学异端的张九成的《道学发源》。是书辑录《大学》、《中庸》以及刘子翚《圣传论》、张载《东铭》《西铭》等著作而加以己注。金尚书省诸生傅起等得之以为宝,请当时名士赵秉文、王若虚分别撰写前、后序加以刊布。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说:“国家承平既久,……而鸣道之说亦未甚行,三数年来其传乃始浸广,好事者往往闻风而悦之。今省庭诸君尤为致力,慨然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且将与未知者共之。”【8】终金一代,朱熹所建构的道统谱系都未能得到响应,被朱熹排除于道统谱系之外的那些人物(如王安石、苏氏父子)在金的孔庙里却享受配祀的殊荣。而在金代儒坛活跃的也是赵秉文、李纯甫这些被批评者认为佞佛的人物。
1702061436
1702061437
第一节 赵秉文
1702061438
1702061439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滏阳人,自号闲闲老人,因做过礼部尚书,故世人又称赵礼部。秉文自述其“七岁知读书,十有七举进士,二十有七与吾姬伯正父同登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第”。【9】历官应奉翰林文字、户部主事、翰林撰修、翰林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贞祐初(1213),上书建言三事:迁都、导河、封建。哀宗即位(1224),进《无逸直解》、《贞观政要》、《申鉴》。天兴改元(1232),金廷危急,撰赦文大安人心。是年五月卒,终年七十四。
1702061440
1702061441
据元好问所撰碑铭,赵秉文生平著述甚丰,所著有《易丛说》十卷、《中庸说》一卷、《扬子发微》一卷、《太玄笺赞》六卷、《文中子类说》一卷、《南华略释》一卷、《列子补注》一卷、《资暇录》十五卷,删集《论语》、《孟子》解各十卷,生平文章人《滏水集》。【10】据《滏水集》卷十五所收诸“引”,赵氏还著有《法言微旨》、《笺太玄赞》、《中说类解》。
1702061442
1702061443
从赵秉文著作的目录来看,他涉猎甚广,除了对《易》、《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传统经典有所研究,还对扬雄、王通之学下过功夫,此外对《庄子》、《列子》等道家文献也做过注释。但除了文集《滏水集》,其他著述多佚。《滏水集》是今人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资料。
1702061444
[
上一页 ]
[ :1.7020613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