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63627e+09
1702063627 【65】 例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说:“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孝经纬·钩命诀》:“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为五运。形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五气渐变,谓之五运。”可见,汉朝的宇宙生成论大体上都是“元气论”。
1702063628
1702063629 【66】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1702063630
1702063631 【67】 此五篇论文均收入拙著《和而不同》一书中,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1702063632
1702063633 【68】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参见汤用彤先生《魏晋玄学论稿》中之《言意之辩》。《汤用彤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1702063634
1702063635 【69】 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522页。《陆氏年谱》记载有杨简曾闻:“或谓陆先生云:‘胡不注六经?’先生云:‘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
1702063636
1702063637 【70】 杭世骏:《李义山诗注序》,《道古堂全集·文集》卷八。
1702063638
1702063639 【71】 参见拙作《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哲学》第二十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
1702063640
1702063641 【72】 《中西文明的对比》,见罗素:《中国问题》,第146页。
1702063642
1702063643 【73】 “向子期(秀)以儒道为一。”(谢灵运《辨宗论》),汤用彤《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说:“陈寿《魏志》无王弼传,仅于《钟会传》尾附叙数语,实太简陋。然其称弼‘好论儒道’,‘注《易》及《老子》’,孔老并列,未言偏重,……盖世人多以玄学为老、庄之附庸,而忘其亦系儒学之蜕变。”汤著《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中说:“郭序曰,《庄子》之书‘明内圣外王之道’。向、郭之所以尊孔抑庄者,盖由此也。”其时有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王弼《论语释疑》、向秀《周易注》、郭象《论语体略》《论语隐》、皇侃《论语义疏》等等。
1702063644
1702063645 【74】 参见汤用彤:《魏晋玄学的发展》,见《汤用彤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
1702063646
1702063647 【75】 参见:汤用彤《谢灵运〈辨宗论〉书后》,《汤用彤全集》第四卷,第96—102页。
1702063648
1702063649 【76】 智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切诸法,皆由心生。”
1702063650
1702063651 【77】 契嵩本《坛经·无相颂》:“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邻。”宋宗杲大慧禅师说:“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学不至,不是学;学至而不用,不是学;学不能化物不是学。学到彻头处,文亦在其中,武亦在其中,事亦在其中,理亦在其中,忠义孝道乃至治身治人安国安邦之术无不在其中。”
1702063652
1702063653 【78】 无门和尚《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1702063654
1702063655 【79】 《朱子语类》卷一中,朱子曰:“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生有此理。”“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有一个理。”
1702063656
1702063657 【80】 《陆九渊集》中《与曾宅之》写到:“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二。”王阳明《传习录上》中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1702063658
1702063659 【81】 杜亚泉《接续主义》中说:“国家之接续主义,一方面含有开进之意味,一方面又含有保守之意味。盖接续云者:以旧业与新业相接续之谓。有保守而无开进,则拘墟旧业,复何用其接续乎!”
1702063660
1702063661 【82】 参见乐黛云:《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收入《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1702063662
1702063663 【83】 参见《熊十力全集》第五卷,第57、58、63页,第四卷,第105、111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702063664
1702063665 【84】 可参见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新理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702063666
1702063667 【85】 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见《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9页。
1702063668
1702063669 【86】 见贺麟《哲学与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27页。
1702063670
1702063671 【87】 参见《魏晋思想的发展》,《汤用彤全集》第四卷,第112页。
1702063672
1702063673 【88】 汤用彤:《魏晋玄学流派略论》中指出,魏晋玄学与东汉有根本之不同,他说:“魏晋玄学已不复拘拘于宇宙运行之外用,进而论天地万物之本体。汉代寓天道于物理,魏晋黜天道而究本体,以寡御众,而归于玄极(王弼《易略例·明彖章》);忘象得意,而游于物外(《易略例·明象章》)。于是脱离汉代宇宙论(Cosmology or Cosmogony)而留连于存存本本之真(Ontology or Theory of Being)。”按:张东荪否认中国有“本体论”(参见张耀南:《张东荪知识论研究》,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又,俞宣孟教授也反对中国有本体论(参见上海《社会科学报》,2004年9月9日)。这是由于他们企图用西方本体论学说规范中国哲学之故。
1702063674
1702063675 【89】 《周易注》引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之以通,非数而数之以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郭象《庄子注》:“夫圣人虽身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
1702063676
[ 上一页 ]  [ :1.7020636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