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65100
【105】 《居业录》卷二,第4页。
1702065101
1702065102
【106】 《居业录》卷二,第3页。
1702065103
1702065104
【107】 《居业录》卷八,第9页。
1702065105
1702065106
【108】 《居业录》卷七,第9页。
1702065107
1702065108
【109】 《居业录》卷七,第6—7页。
1702065109
1702065110
【110】 《居业录》卷七,第6页。
1702065111
1702065112
【111】 《居业录》卷七,第1页。
1702065113
1702065114
【112】 《居业录》卷七,第4页。
1702065115
1702065116
【113】 《居业录》卷七,第3页。
1702065117
1702065118
【114】 《居业录》卷七,第17页。
1702065119
1702065120
【115】【116】 《居业录》卷八,第7页。
1702065121
1702065122
【117】 《居业录》卷三,第14页。
1702065123
1702065124
【118】 《居业录》卷七,第12页。
1702065125
1702065126
【119】 《居业录》卷七,第15页。
1702065127
1702065128
【120】 见《明儒学案·崇仁学案二》,第32页。
1702065129
1702065130
【121】 《居业录》卷七,第17页。
1702065131
1702065132
【122】 见《朱熹集》卷七四,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893页。
1702065133
1702065134
【123】 《续白鹿洞学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胡文敬集》卷二,第46—47页。
1702065135
1702065136
【124】 《续白鹿洞学规》,《胡文敬集》卷二,第56页。
1702065137
1702065138
1702065139
1702065140
1702065142
1702065143
中国儒学史 第三章 陈献章、湛若水与明代心学的起始
1702065144
1702065145
陈献章是明代儒学发展史上一位关键人物。他是由明初以来的朱子学到心学的转折点。《明史·儒林传》说:“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镬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1】陈献章之学,以主静为功夫,以自然为宗趣,以义理融液、操存洒落为实得,将朱子学的重格物穷理引向个人心性体验。他的弟子湛若水则对江门之学有深入之开发,将乃师的诗性体验折回格物穷理,使江门之学的玄远品格返归实地。
1702065146
1702065147
第一节 陈献章的自然之学
1702065148
1702065149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学者称白沙先生。祖父、父亲皆读书乡间,不乐仕进。陈献章二十岁中广东乡试,次年会试中乙榜,入国子监读书。后三年会试又落第,返回乡间。二十七岁,至江西崇仁,从吴与弼游。吴与弼使劳作、亲细务以磨炼心性。《明儒学案·崇仁学案》载:“陈白沙自广来学,晨光才辨,先生(吴与弼)手自簸谷。白沙未起,先生大声曰:‘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门下,又何从到孟子门下!’”门人张翊的《白沙先生行状》也说:“康斋性严毅,来学者绝不与语,先令治田,独待先生有异,朝夕与之讲究。”【2】陈献章在江西半年后归家,闭门读书,穷究古今典籍,有时甚至彻夜不寝。久之悟自然之旨,以自得为真实受用,有自得,然后博之以典籍。于是筑春阳台,静坐其中,足不出户者数年。此段经历,白沙之《龙冈书院记》记述说:“予少无师友,学不得其方,汩没于声利,支离于秕糠者盖久之。年几三十,始尽弃举子业,从吴聘君游,然后益叹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取向所汩没而支离者,洗之以长风,荡之以大波,惴惴焉惟恐其苗之复长也。”【3】并开门授徒。后十余年,复游太学,祭酒邢让使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见白沙之作,赞为“龟山不如”,由是名动公卿。次年归家,至55岁时,由广东布政使彭韶等荐举,召至京师。陈献章不愿受官,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归。此后屡荐不起,老于林下。其著作今编为《陈献章集》。
[
上一页 ]
[ :1.70206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