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6865e+09
1702068650 这里十分重视知的作用,性即事物之理,命即天道流行,穷理即尽性至命。十分明确,这是循朱子的思想而有所发挥。睿知的另一个方面是寡欲,寡之又寡,以至于无我,无我是圣学之极致。无我则能顺物。他说:
1702068651
1702068652 物不求化而化至,故物生而不感;化不为物而物成,故化存而不任。不任者,顺而应,无意而游,澹而和乐者也,天之道也。是故圣人之于物也,无喜,无怒,无好,无怨,无得,无丧,无智,无功。【44】
1702068653
1702068654 心中无喜怒等,即所谓正心,心正而自和乐。心和乐才能顺事,顺事才能应机。触处洞然,随机而化,即圣哲之智,故他说:“顺事者,无滞者也;知时者,应机者也。故圣哲如神。”【45】又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见圣人无私智之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见圣人循自然之天。”【46】
1702068655
1702068656 王廷相以上对圣贤的描述和作圣之功的提揭,完全是以对道体的体认为基础的,因为在他看来,圣人是道体的化身,是具体而微的宇宙,圣人的品格是与天地同体。所以王廷相对道体的论述很多。他对道体的论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道体的基质——气的揭示,一个是对道体的性质——生生的描述。关于前一个方面,《慎言·道体篇》起首即说:
1702068657
1702068658 道体不可言无生,有有无。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无间,造化之元机也。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极;不可以为象,故曰太虚,非曰阴阳之外有极有虚也。二气感化,群象显设,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非实体乎?是故即其象,可称曰有;及其化,可称曰无。而造化之元机,实未尝泯。故曰道体不可言无生,有有无。【47】
1702068659
1702068660 此段话实为王廷相之形上学思想的概括,他关于天道的重要范畴都在此中提出,如道体、有无、元气、元机、造化、太虚、太极、实体、象、感等。其基本思想,继承了张载的太虚即气说。他的基本思想是,道体是最基本的存在,它不是被比它更基本的存在产生出来的,它无所始,无所终,本身说不得有无二字。此亦张载“大易不言有无”之意。构成道体的基本原素是气,因为它是最元始的基质,故称元气。因为它是产生一切物体的本原,故又称元机。元者本原,机者机括。天地未判之时气的混沌状态即太虚,因其无任何物象,故名太虚。此亦同于张载所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太虚中大气充满,不知其极,故又称太极。太极以气言,不以理言。太虚之气分阴阳,二气感化,形成天地万物,故万物以气为其实体。所谓有无,是具体物象的生灭,非气之有无。故王廷相又说:“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气也;无形,元气也。元气无息,故道亦无息。是故无形者,道之氏也;有形者,道之显也。”【48】此中元气即太虚之气,生气即构成具体事物的气。
1702068661
1702068662 王廷相以此不同意太极为理之说,更不同意理生气之说,认为理生气将导致理气为二物,陷入佛道二氏之论。他尝说:
1702068663
1702068664 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是故虚受乎气,非能生气也;理载于气,非能始气也。世儒谓“理能生气”,即老氏道生天地矣。谓理可离气而论,是形性不相待而立,即佛氏以山河大地为病,而别有所谓真性矣。可乎?不可乎?由是,“本然之性超乎形气之外”、“太极为理,而生动静阴阳”谬幽诬怪之论作矣。【49】
1702068665
1702068666 王廷相以气为产生万物之基质,以理为此基质之条理。他在气论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气种”之说。所谓气种,指构成事物的气本不同,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在气不在理。王廷相说:
1702068667
1702068668 万物巨细刚柔各异其材,声色臭味各异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50】
1702068669
1702068670 认为事物彼此不同的原因在气。朱熹认为,事物间彼此不同的原因在理,气则无不同,故有理同气异之说。朱子之理为一物之所以然之故,所当然之则。他继承了二程,认为事物之根据、法则、原理是一事物的根本性质所在,故认识事物最重要的在即此事物而穷其理。穷理之方面固多,穷理之事业亦无穷尽。朱熹思想充满了慎思明辨的理性精神。王廷相则把事物不同之根源交给气,似乎在同质的太虚之气上另有不同质的气种,事万因气种万,事一因气种一。气种与太虚之气的关系是,太虚之气是气种的根源,气种是因阴阳分数不同而受气之美恶、大小不同而具有的不同性质。王廷相说:“有太虚之气,则有阴阳。有阴阳,则万物之种一本皆具,随气之美恶大小而受化,虽天之所得亦然也。”【51】气种之说将探求事物的重点放在确定其气种上,对穷理的强调不如朱熹,但实证色彩比朱熹犹有过之。
1702068671
1702068672 王廷相对道体描述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道体的生生不息上。这个方面强调的是识度的造就、襟怀的养成而非实证知识的获得。王廷相说:
1702068673
1702068674
1702068675 阴阳也者,气之体也。阖辟动静者,性之能也。屈伸相感者,机之由也。缊而化者,神之妙也。生生不息,亹亹如不得已者,命之自然也。【52】
1702068676
1702068677 这段话中,阴阳之气强调的是宇宙万物的构成,阖辟动静以下,强调的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拫据及其自然本性。而最后的归结则在宇宙的生生不息,连绵不断,这是其命体。命体是一个活动的本体,一个不息的整体,天地万物在这个本体中“各正性命”。气是道体的基质,命是道体的流行,性情是道体的性质。故“离气无道,离造化无道,离性情无道。”【53】此中性体,道体,命体,诚体通一无二,皆所以描述宇宙本体。对宇宙本体的证悟、觉解,是达至理想境界的媒介,王廷相对宇宙本体与圣人之作为有如下描述:
1702068678
1702068679 天下之变故,其聚也不可纪,其散也不可一,其来也不可豫,其去也不可逐。其显设也不可迹,其倚伏也不可究。执一德,守一隅者御之,所不达者广矣。闉厄遄至,几于日中冥蔀矣。唯圣人之道术不固挈于一,而参之,而衡之,而交午之,而翕张之,而迟速之,而櫽括之。譬百川委委各至于海也,济务长功,安有穷已。故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54】
1702068680
1702068681 此中“变故”,即“各正性命”之具体物。其来去聚散,其显设倚伏,皆流动的道体中之一视点。固挈于此一点,则淤阏矣。圣人之道术所表现的,乃与道俯仰之至神,乃与命同运之至诚。此亦境界中事,非可指实讲说。
1702068682
1702068683 王廷相对圣人境界体会很深,对圣人境界的达到,除体证外,他也极力主张通过知识途径获得。而所谓知识途径,一为经术,一为见闻。他极重经术,认为儒家之理想,在道术经术之统一。有道术无经术,则失之空泛;有经术无道术,则失之支离。以道术御经术,以经术饬吏治,则庶几儒术之全。王廷相说:
1702068684
1702068685 学道而寡通变,则无顺施之政;为政而离经术,不过徇俗之材。此道学政术歧而二途矣。故学求适用,而政自道出,则几也。物各得其分谓之仁,事适其宜谓之义,周群伦之情谓之智,真实以御物谓之诚。是道也,学之能裕于己,则礼乐刑政一以贯之,而无不可施矣。此孔孟之学术也。【55】
1702068686
1702068687 道术之内容,是仁义智诚;经术辅治之内容,则礼乐刑政。道术诚于己而经术贯于身,则可施政。此处可注意的是,王廷相之道术之基本价值中,无礼字而增诚字,诚字强调的是认识物之真实而控御物。这实在是他不喜繁文缛节,重视理智、重视实证知识的显明表露。
1702068688
1702068689 而所谓经术辅治,王廷相强调的也是施治之人对它的灵活运用,而正确的运用在于亲师友学习而得。王廷相在与师友对话中对此有亲切说明:
1702068690
1702068691 或曰“六经,周孔典籍,炳也”。(王廷相)曰:“此其大法也,其权衡之妙,不可传者欤!其人俱往矣,不可得而亲炙矣,此唯默契道体者能之。其次莫如得师友。得也者于道也十九,不得也者于道也十一。”【56】
1702068692
1702068693 对道之权衡之妙得于学,学主要在即事即物而实下工夫,他说:
1702068694
1702068695 事物之实核于见,信传闻者惑;事理之精契于思,凭记问者粗;事机之妙得于行,徒讲说者浅。孔门之学,多闻有择,多见而识也;思不废学,学不废思也。文犹乎人,而歉躬行之未得也。后之儒者,任耳而弃目,任载籍而弃心灵,任讲说而略行事,无怪乎驳杂日长而蔽其涂矣。【57】
1702068696
1702068697 王廷相对实证知识有强烈的兴趣,尤精天文学,在《慎言·乾运篇》中,王廷相对天象运动有种种解释,内容包括七政之躔次,风霆之运行,雾霾雹雪之成因,流星陨石之理则,日食月食之象,昼夜长短之由等。其中虽有形上思辨之猜测,但大多据当时天文气象知识而言。其中表现出鲜明的实证知识形态。故明何乔迁之《明山藏》说他“博古通经,究诸实用,礼乐、律历、象纬、医卜,靡不穿通”。《国朝献徵录》说他“记问该博,学术纯正,于百家之籍无不沉酣,而不涉异教”。《明史》也说他:“廷相博学好议论,以经术称。于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及周、邵、程、张之书,皆有所论驳,然其说颇乖僻”。【58】他自己也说:“学者于道,贵精心以察之,验诸天人,参诸事会,务得其实而行之,所谓自得也已。使不运吾之权度,逐逐焉唯前言之是信,几于拾果核而啖之者也,能知味也乎哉?”【59】他甚至用知识之真确、心术之征实来解释儒学基本经典《大学》中的“八条目”,说:
1702068698
1702068699 格物者,正物也。物各得其当然之实,则正矣。物物而能正之,知岂有不至乎哉?知至则见理真切,心无苟且妄动之患!意岂有不诚乎?意诚则心之存主皆善而无恶,邪僻偏倚之病亡矣,心岂有不正乎?学造于心正,道之大本立矣,而家,而国,而天下,以此推之可也。【60】
[ 上一页 ]  [ :1.702068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