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6889e+09
1702068890
1702068891 此处唯孔子无病,指《易传》之“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与《论语》之“性相近,习相远”。“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诸论。吕坤认为合此数语,才能得孔子之意。他反对性善说,认为性善只说到理,未说到气;亦反对性恶、性善恶混,认为只说到气,未说到理。亦反对程颢之“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和张载以善为天地之性,气之清浊纯驳为气质之性,认为将性气截然分作二物太觉支离。他主张性气合说。承认天地之性,但重视的是在气质之中的天命之性。故承继天命之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后天勉力而为之“成性”。故天命之性人人相同,此“性相近”。而后天之作为不同,故“习相远”。天生之气质不同,故“上知下愚不移”,但经后天之修为,而“性相近”。不遗弃先天,但更重视后天。此理气合说之本意。他如此说性之特点,在本体功夫合言,先后天合言,德性气质合言。他尝说:
1702068892
1702068893 性,一母而五子。五性者,一性之子也。情者,五性之子也。一性静,静者阴;五性动,动者阳。性本浑沦,至静不动,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才说性,便已不是性矣。”此一性之说也。【127】
1702068894
1702068895 此中一性,指天地之性;五性,指气质之性。天地之性为理,故静;气质之性属气,故动。“才说性,便已不是性”,指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故须性与气合说。一性之说,即“性本浑沦”,即以理与气合言性。此是吕坤性论之出发点。
1702068896
1702068897 由此出发,吕坤大力反对在儒家性论中占统治地位的性善说。他认为,虞舜不专言性善,六经不专言性善,孔子、子思、孟子亦不专言性善。为了破除“孟子道性善”的一般看法,特举《孟子》“声色臭味、安佚,性也”、“动心忍性”、“犬之性犹牛之性”诸语为证。又说周敦颐、二程亦不专言性善。吕坤批评性善论说:
1702068898
1702068899 大抵言性善者主义理而不言气质。盖自孟子之折诸家始,后来诸儒遂主此说而不敢异同。是未观于天地万物之情也。义理固是天赋,气质亦岂人为?无论众人,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岂是一样气质哉?【128】
1702068900
1702068901 既然义理之性、气质之性皆天赋予人,则言性不能就一边说。故性善论不能无疵。吕坤之不同意性善论,不仅是从本体论上说,认为义理、气质皆天赋予人,更是从修养论上说,认为性善论易使人轻视后天教化的重要性。综合以上二意,吕坤认为说性应以气为基础,因为说气理自在其中,又有强调后天教化的好处,且德性、气质两无偏蔽。他说:
1702068902
1702068903 天地只是一个气,理在气之中,赋于万物,方以性言。故性字从生从心,言“有生之心”也。设使没有气质,只是一个德性,人人都是生知圣人,千古圣人千言万语教化刑名都是多了的,何所苦而如此乎?【129】
1702068904
1702068905 从这里可以看出,吕坤的性论完全是为他的修养路数奠立基础的,同时与他的理气论相一致。
1702068906
1702068907 关于命,吕坤说之不多。他强调的是“正命”,即保存好人人天赋的义理之性和初禀得的气质,勿因我之私欲而戕害。他说:
1702068908
1702068909 正命者,完却正理,全却初气,未尝以我害之。虽桎梏而死,不害其为正命。若初气凿丧,正理不完,即正寝告终,恐非正命也。【130】
1702068910
1702068911 此中桎梏而死与正寝指人之短命和长寿。不论寿命长短,不斫丧自己本具的性理和气质,便是正命。这里强调的是人自己的行为对于命的主宰。与上述性论一样,吕坤既肯定天赋之命,又强调人后天“正命”的重要,他说:
1702068912
1702068913 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君子以义处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命不足道也。小人以欲犯命,不可得而必欲得之,命不肯受也。但君子谓命在我,得天命之本然;小人谓命在我,幸气数之或然。是以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劳。【131】
1702068914
1702068915 命本在天,谓人所禀受于天的义理之性与气质。此人人皆同。君子以义处之,完天赋之命。小人以欲处之,丧其天赋之命,现实所得之命完全不同。故吕坤强调“天全而生之,人全而归之”,方为天之孝子。此全而归之,不仅指心性,也指气质。“命由己造”,吕坤仍是强调后天之人为。
1702068916
1702068917 关于修身,吕坤所论最多,所涉十分广泛,思想深刻,识度高迈,用语隽永,且观世老到,入骨三分。其《呻吟语》之“修身”篇,几为格言之汇纂。今择其切要者,不烦解说,以见其趋向。如论士人应有之气概,则曰:“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132】论君子之立身,则曰:“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同志者竭力从事焉。”【133】论处心,则曰:“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134】论做人,则曰:“做人要如神龙屈伸变化,自得自如,不可为势利术数所拘缚。若羁绊随人,不能自觉,只是个牛羊。然亦不可哓哓悻倖。故大智上哲看得几事分明,外面要无迹无言,胸中要独往独来,怎被机械人驾驭得?”【135】论威仪则曰:“世有十态,君子免焉:无武人之态(粗豪),无妇人之态(柔儒),无儿女之态(娇稚),无市井之态(贪鄙),无俗子之态(庸陋),无荡子之态(儇佻),无伶优之态(滑稽),无闾阎之态(村野),无堂下人之态(局迫),无婢子之态(卑谄),无侦谍之态(诡暗),无商贾之态(衒售)。”【136】论己之涵养、省察、克治则曰:“涵养如培脆萌,省察如搜田蠹,克治如去盘根。涵养如女子坐幽闺,省察如逻卒缉奸细,克治如将军战勍敌。涵养用勿忘勿助工夫,省察用无怠无荒工夫,克治用是绝是忽工夫。”【137】诸如此类者尚多,皆简易警策,鞭辟入里,且切近可行。值得注意的是,吕坤论修身,与明代中后期盛行于士大夫中的“功过格”甚不同。前者舒缓而后者褊急,前者宽和而后者峭刻,前者则主张在日用常行中渐进于道,后者倡导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中得来。吕坤虽在政治措施上较为刚猛,但在个人修养上却雍容大度,深有哲人气象。他政治上的刚猛是针对晚明在上者柔懦而在下者骄横的局面而发,如他尝慨叹此种局面说:
1702068918
1702068919 窃叹近来世道,在上者积宽成柔,积柔成怯,积怯成畏,积畏成废;在下者积慢成骄,积骄成怨,积怨成横,积横成敢。吾不知此时治体当如何反也。……名分者,纲纪之大物也。今也在朝小臣藐大臣,在边军士轻主帅,在家子妇蔑父母,在学校弟子慢师、后进凌先进,在乡里卑幼轧尊长,唯贪肆是恣,不知礼法为何物。【138】
1702068920
1702068921 故主张以刚猛矫柔儒。而在修身上,则主张渐进于道,太峭急则反成虚伪。这也与他的性命论相一致:变化气质而继善成性,非仅存理去欲,故须和风细雨,用长工夫。
1702068922
1702068923 与此相应,吕坤在问学上主张大处着眼,故特重高远境界与实地功夫的统一。他尝说:
1702068924
1702068925 尧舜事功,孔孟学术,此八字是君子终身急务。或问尧舜事功、孔孟学术何处下手,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此是孔孟学术;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此是尧舜事功。总来是一个念头。【139】
1702068926
1702068927 此一个念头,即孔门仁字。因仁字含有仁者爱人与博施济众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一个是襟怀,一个是实事。吕坤问学,特重这二个方面的统一。他说:
1702068928
1702068929 事事有实际,言言有妙境,物物有至理,人人有处法。所贵乎学者,学此而已。无地而不学,无时而不学,无念而不学,不会其全,不诣其极不止,此之谓学者。【140】
1702068930
1702068931 故吕坤之学重博学,更重体认;重下学,更重上达;重积累,更重心悟;重乐学,更重忧勤。而学问宗旨,则一仁字。他是以孔门仁字为指导而自悟出的一套学问方法与途径。他的学问途径不属程朱,也不属陆王,反之,他对此二派都有批评。他的批评矛头所向,多在宋儒,对王门后学的批评不多,这是因为他是北方学者,又长期在北方为官,王门学者所讨论的问题与所暴露的流弊,对他而言尚不十分实出。他亦自问不属于道学,更不属于仙佛之学,亦不属于名、墨、道、法诸家。《呻吟语》中自白曰:
1702068932
1702068933 人问:“君是道学否?”曰:“我不是道学。”“是仙学否?”曰:“我不是仙学。”“是释学否?”曰:“我不是释学。”“是老庄、申韩学否?”曰:“我不是老庄、申韩学。”“毕竟是谁家门户?”曰:“我只是我。”【141】
1702068934
1702068935 他的学问从六经四子中自悟自得出来,仙佛庄列皆其所用,然不害其为醇儒。“盖能奴仆四氏,而不为其所用者。”【142】他不是晚明流行的讲学中人,亦不闻其师承授受。他是一个兢业勤恪做官,踏实修身问学的士人。吕坤之学行在晚明王学流行时实有其独特的面貌与价值。
1702068936
1702068937 第四节 黄道周对理学与心学的综合及其新经学
1702068938
1702068939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幼年由父母教读,少年即负博学之名,善文章,下笔数千言立就。厌薄卑琐,有远举之志。年十四五,至罗浮山,诣名士韩公,韩公奇其才,邀主其家,于是遍读韩公藏书。十七岁开始学律吕。十九岁献时事策于藩臬,当道不能用。二十四岁,在家乡讲《易》,作《易本象》。二十八岁,省试下第,居东皋读书。据明人洪思《黄子年谱》,黄道周此时已著书数十万言,“以明天地之道,帝王之义,万物变化之纪,皆一本于六经。而世或犹非之,以为今之人未可以语此也。时复卑贬其论,欲与世为通,比之以滑稽,又泽之以藻采,然而子不乐也。是以杜门益著书,以寻六经之绪”。【143】可见黄道周青年时即特立独行,不随流俗,世人非之不顾,而以儒家之学为归。三十四岁,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下第归家,杜门著《三易洞玑》,生活困窘,有书与门人道此时之窘况:“仆自两年来,日市数升米,或一二斗许。虽苗鱼姜蕨,莫之敢问。自计为诸生时,未尝至此!今无可奈何耳。贫何所不乐?但令老母日忧朝暮,殊非人理耳。忍此过,后年不知如何。”【144】三十八岁成进士。四十岁,授翰林院编修,与修国史实录,充经筵展书官。“故事,必奉书膝行而进,黄子以讲筵道尊,不宜有此,遂平步进。魏珰目摄之,不能难。”【145】显示出不畏强权的气概。后二年,连遭父母丧,回籍守制。四十六岁,起原官,主考浙江乡试,心甚敬谨,不敢有丝毫不慎,生怕错失人才。《黄子年谱》记:“子在棘闱,每晨起,焚香堂上,同诸臣北面再拜,而后阅卷。”【146】本年,督师袁崇焕遭崇祯帝疑忌被捕,因杀毛文龙事牵出大学士钱龙惕,下诏狱论死。黄道周上疏为钱龙惕辩冤,被崇祯帝斥为诋毁曲庇,降三级调用。同官倪元璐称道周为“天下第一词臣”。四十八岁,黄道周乞休回籍,上疏言事,剖白己之心怀,其中特别明言己之以儒家经学推算世运之学:
[ 上一页 ]  [ :1.702068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