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71538
1702071539
职此之故,郝敬主张《礼记》道与学皆有,且道与学非二物。礼是道的表现、仪节,道是礼的精神实质:
1702071540
1702071541
礼者,道之匡廓。道无垠堮,礼有范围。故德莫大于仁,而教莫先于礼。圣教约为要,复礼为仁。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此道之至极,而礼之大全也。故曰:即事之治谓之礼。冠婚丧祭,礼之小数耳。世儒见不越凡民,执小数,遗大体,守糟粕而忘菁华。如《曲礼》、《王制》、《内则》、《玉藻》、《杂记》则以为礼,如《大学》、《中庸》则为之道。过为分疏,支离割裂,非先圣所以教人博文约礼之意。【190】
1702071542
1702071543
此段话可以看做理解郝敬之礼论的关键。从他所举能代表礼的篇章,亦可看出他治礼的方向之大凡了。
1702071544
1702071545
但《四库提要》认为,郝敬关于名物的训解居今议古者多,对郑玄的驳难,“得者仅十之一二”。又认为郝敬所处的时代非经学大行之时代,其学力也不能与郑玄争衡,故郝敬之注《礼记》并批驳郑玄,是自取其败:“大抵郑氏之学,其间附会谶文,以及牵合古义者,诚不能无所出入,而大致则贯串群籍,所得为多。魏王肃之学百倍于敬,竭一生之力与郑氏为难,至于伪造《家语》以助申己说,然日久论定,迄不能夺康成之席也。敬乃恃其聪明,不量力而与之角,其动辄自败,固亦宜矣。”【191】这里说郝敬之学力难以企及郑玄,此固为实情。但《四库》学者维护汉学的立场,亦至为明显。以下说黄乾行之《礼记日录》“多牵引道学语录,义皆肤廓”,马时敏之《礼记中说》“株守陈澔《集说》”,杨梧之《礼记说义集订》“大旨以陈澔、胡广书为蓝本,不甚研求古义”,童维岩之《礼记新裁》“盖乡塾课本,专为制义而设者”,【192】亦多反映此一立场。
1702071546
1702071547
乐 这里附带提一下明代乐书。乐本六经之一,先秦古籍多有道及。《汉书·艺文志》著录乐类6家165篇,但并无名“乐经”或“乐”者。可知所谓“乐经”,乃乐类典籍之通称,非有《乐经》一书。后人所云乐经亡佚,亦不专指“乐经”一书。《四库》乐类总序,亦以为无《乐经》一书,作乐之原理与意义、功用具于《礼记》,其歌词具于《诗经》,其节奏、旋律则传在伶人,后人有记为乐谱者。但乐因能“宣豫导和,感神人而通天地,厥用至大,厥义至精,故尊其教,得配于经”。【193】《四库》对于可列入“乐经”的著作和后世词曲之谱、乐器技法等作了区别:“惟以辨律吕、明雅乐者,仍列于经。其讴歌末技,弦管繁声,均退列‘杂艺’、‘词曲’两类中,用以见大乐元音,道侔天地,非郑声所得而奸也。”【194】可见列为乐经者,须是关于乐律原理与测律方法及总论音乐的著作,其他不与焉。
1702071548
1702071549
《明史·艺文志》乐类著作之入选标准较此稍宽,除律吕类外,尚有庙堂音乐类。乐类著作共著录54部,487卷。《四库全书》著录明代乐类著作三部,存目26部,两类总数超过此前任何朝代,甚至也超过号称“经学昌明”的清代。乐律为专家之学,世罕有通者。乐类之书在明代特别发达,此亦一特殊现象,大有可究。
1702071550
1702071551
《四库》著录者首为韩邦奇《苑洛志乐》二十卷。苑洛为韩邦奇之号,《明儒学案》属之三原学案。黄宗羲之三原学案按语说:“关学大概宗薛氏(瑄),三原又其别派也。其门下多以气节著,风土之厚,而又加之学问者也。”【195】韩邦奇此书,《四库提要》以为“其于律吕之原,较明人所得为密,而亦不免于好奇。如《云门》、《咸池》、《大章》、《大夏》、《大韶》、《大濩》六乐名,虽见于《周官》,而音调节奏,汉以来无能传者。邦奇乃各为之谱。……虽其说多本于前人、然抉择颇允。又若考定度量,权衡乐器、乐舞、乐曲之类,皆能本据经史,具见学术。与不知而妄作者究有径庭。”【196】
1702071552
1702071553
倪复《钟律通考》六卷,是专辨前人律书的著作。卷首张邦奇序谓此书“本之《仪礼》经传,参之西山蔡氏之说,历考古今制度,辨百家之得失,以求合乎声气之元”。但《四库提要》谓韩邦奇对蔡元定《律吕新书》中之乐律图疏解甚详,而此书对此搁过不解,不免于漏略。但承认此书中颇有可采者,对朱子与蔡元定训说之不同,也能平情议论,择善而从,不盲目追随朱子。
1702071554
1702071555
《四库》著录的另一部乐类书是著名音律学家朱载堉的《乐律全书》四十二卷。朱载堉是郑恭王朱厚烷的嫡子、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此书由《律吕精义》、《律学新说》等书集成。《四库提要》谓:“载堉究心律数,积平生之力以成是书。卷帙颇为浩博,而大旨则尽于《律吕精义》一书。”【197】此书为中国律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也是世界科技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它在世界上最早创立十二平均律(或称十二等程律、新法密率)。此书在朱载堉晚年献于朝,但被束之高阁,没有引起重视。他也精于“舞学”,绘制了大量舞谱、舞图。此亦一大创举。在天文、历学、算学方面,朱载堉也有贡献,诚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
1702071556
1702071557
注 释
1702071558
1702071559
【1】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第277页。
1702071560
1702071561
【2】 《经学历史》,第278页。
1702071562
1702071563
【3】 《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43页。
1702071564
1702071565
【4】 《汉学师承记》卷八,中华书局,1983年,第132页。
1702071566
1702071567
【5】 《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19页。
1702071568
1702071569
【6】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第43页。
1702071570
1702071571
【7】 这类评价可参阅林庆彰、蒋秋华主编《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印行。
1702071572
1702071573
【8】 《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第278页。
1702071574
1702071575
【9】 见《日知录》卷十八《四书五经大全》条,《日知录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812页。
1702071576
1702071577
【10】 《四库全书总目》,第44页。
1702071578
1702071579
【11】 《四库全书总目》,第2305页。
1702071580
1702071581
【12】 《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第1097页。
1702071582
1702071583
【13】 蔡清:《易经蒙引·系辞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02071584
1702071585
【14】 参阅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三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
1702071586
1702071587
【15】 《易经蒙引》卷一。
[
上一页 ]
[ :1.7020715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