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71853e+09
1702071853
1702071854 【192】 以上引文参见《四库全书总目》,礼类存目二。
1702071855
1702071856 【193】【194】 《四库全书总目》,第500页。
1702071857
1702071858 【195】 《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第158页。
1702071859
1702071860 【196】 《四库全书总目》,第500页。
1702071861
1702071862 【197】 《四库全书总目》,第506页。
1702071863
1702071864
1702071865
1702071866
1702071867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84]
1702071868
1702071869 中国儒学史 第十二章 明代儒学与宗教思想的融合会通
1702071870
1702071871 明代是儒学地位最为巩固,基础最为深厚,对整个社会生活影响最为深至的时期。这一点也表现在儒学对各大宗教的影响及相互融合会通上。通过这种会通,儒学大大丰富了自身的内容,使自己更加宽容、开放和深刻。各大宗教对儒学的吸收,也使自己更加世俗化、大众化,更加广泛、更加内在地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各大宗教之间也由于儒学的加入松弛了壁垒,互相间的融通、取益进一步加深。明代儒学与宗教的融合会通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内容,是儒学史不能遗忘的重要方面。本章分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加以论述。
1702071872
1702071873 第一节 四大高僧与明代儒佛融合
1702071874
1702071875 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始,就处在不断地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中。唐代后期以来的儒学复兴,与儒佛融合同其步趋。如北宋初年名僧孤山智圆,以僧徒而自号中庸子,自谓“于讲佛经外,好读周孔扬孟书。往往学为古文,以宗其道,又爱吟五七言诗,以乐其性情。”【1】在经注及书札序跋中,以佛补儒、融会儒佛之语处处可见。他极力倡导三教本同之旨,说:
1702071876
1702071877 浮图之教流于华夏者,其权舆于东汉乎!其于训民也,大抵与姬公、孔子之说共为表里耳。何耶?导之以慈悲,所以广其好生恶杀也;敦之以喜舍,所以申乎博施济众也;指神明不灭,所以知乎能事鬼神之非妄也;谈三世报应,所以证福善祸淫之无差也。使夫黎元迁善而远罪,拨情而反性。核其理也,则明逾指掌;从其化也,则速若置邮。【2】
1702071878
1702071879 认为佛教之说正所以辅助儒家,内典外典,其宗旨本一。张内外之畛域,互相敌对,视为水火,则浅见无识之人。他指斥此种现象说:
1702071880
1702071881 世有限于域内者,见世籍之不书,以人情之不测,故厚诬于吾教,谓弃之可也。世有滞于释氏者,自张大于己学,往往以儒为戏。岂知夫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故吾修身以儒,治心以释,拳拳服膺,罔敢懈慢,犹恐不至于道也,况弃之乎?呜呼!好儒以恶释,贵释以贱儒,岂能庶中庸乎?【3】
1702071882
1702071883 智圆的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初年倡导文治、崇尚儒学的思想风潮。
1702071884
1702071885 稍后的契嵩(1007—1072),倡儒释道同教异、本同迹异之说,以与当时欧阳修、李觏之排佛相抗衡。他说:
1702071886
1702071887 唯心之谓道,阐道之谓教。教也者,圣人之垂迹也;道也者,众生之大本也。心无有外,道无不中,故物无不预道。圣人不私道,不弃物,道之所存,圣人皆与,是故其为教也,通幽通明,通世、出世,无不通也。通者统也,统以正之,欲其必与圣人同德。夫教也者,圣人乘时应机,不思议之大用也。是故其机大者,顿之;其机小者,渐之。渐也者,言乎权也;顿也者,言乎实也。……语夫圣人之全也,则周天下之善,遍百家之道。其救世济物之大权乎?语夫圣人之实也,则磅礴法界,与万物皆极,其天下穷理尽性之大道乎!【4】
1702071888
1702071889 这是说,儒与佛都是对心这一本体的阐释,心大无外,无处非道。圣人与道体为一,故无封限。其教遍一切处,顿渐权实,皆乘时应机之用。儒佛在世、出世上有别,在权实顿渐上有别,但在以不同方式表现道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是儒佛融通的基础。他又说:
1702071890
1702071891 夫圣人之教,善而已矣。夫圣人之道,正而已矣。其人正,人之;其事善,事之。不必僧,不必儒,不必彼,不必此。彼此者,情也;僧儒者,迹也。圣人垂迹,所以存本也;圣人行情,所以顺性也。存本而不滞迹,可以语夫权也;顺性而不溺情,可以语夫实也。【5】
1702071892
1702071893 这仍是说儒佛道同迹异,应该存本略迹,顺性忘情。故契嵩作《孝论》,大力阐扬孝道,视为儒佛皆不可或缺的第一要德。天下事物,首先要孝顺的是父母、师僧、至道之法。父母者身之本,师僧者教之本,道法者用之本。以此三者为本,亦儒佛之所同。天下人知孝为儒者之要道而不知其亦为佛者之要道,是不知佛。他认为在行孝上儒佛各自的作用是“以儒守之,以佛广之;以儒人之,以佛神之”。【6】即以儒家之态度行孝,但要跳出世俗之范围;行动上要恪守孝道,但精神上须知晓道之广大。“不以佛道广之,则为善不大”。
1702071894
1702071895 契嵩并且精研儒家之礼乐刑政,以之会通《中庸》,说:
1702071896
1702071897 《中庸》者,盖礼之极,而仁义之原也。礼乐刑政仁义智信,其八者一于《中庸》者也。人失于中,性接于物,而喜怒哀惧爱恶欲生焉,嗜欲发焉。有圣人者,惧其天理将灭,而人伦不纪也,故为之礼乐刑政,以节其喜怒哀惧爱恶嗜欲也,为之仁义智信,以广其教道也。【7】
1702071898
1702071899 契嵩这里完全是从俗人的角度诠解《中庸》,不仅没有出家人惯常有的对俗世的批评与辩解,甚至也没有从出家人角度进行儒家与佛理的融会。他并且对儒家所倡导的君子有为,及修齐治平,也本以上《中庸》之旨大力阐扬:
1702071900
1702071901 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必修《中庸》然后举也。饮食可绝也,富贵崇高之势可让也,而《中庸》不可去也。其诚其心者,其修其身者,其正其家者,其治其国者,其明明德于天下者,舍《中庸》其何以为也?【8】
1702071902
[ 上一页 ]  [ :1.7020718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