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73503
[6]《清圣祖实录》卷三十四,《清实录》第四册,第461—462页。
1702073504
1702073505
[7]《清圣祖实录》卷三十四,《清实录》第四册,第461页。
1702073506
1702073507
[8]《清朝文献通考》卷六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485页。
1702073508
1702073509
[9]《清世祖实录》卷五十二,《清实录》第二册,第411页。
1702073510
1702073511
[10]《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九,《清实录》第三册,第544页。
1702073512
1702073513
[11]《清圣祖实录》卷七十一,《清实录》第四册,第910页。
1702073514
1702073515
[12]《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一,《清实录》第三册,第867页。
1702073516
1702073517
[13]《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五,《清实录》第六册,第432页。
1702073518
1702073519
[14]《康熙起居注》第二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1254—1255页。
1702073520
1702073521
[15]《圣祖皇帝庭训格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56页。
1702073522
1702073523
[16]《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清实录》第六册,第466页。
1702073524
1702073525
[17]《清世祖实录》卷一一七,《清实录》第三册,第915页。
1702073526
1702073527
[18]《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一,《清实录》第三册,第712页。
1702073528
1702073529
[19]《清圣祖实录》卷一二五,《清实录》第五册,第331页。
1702073530
1702073531
[20]皮锡瑞:《经学历史》十《经学复盛时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249—250页。
1702073532
1702073533
[21]关于儒学与经学的关系,简而言之,传统意义上的经学偏于对诸经及经说的考辨,以及渊源流变的研究,不太重视思想的阐释,儒学则兼顾二者,其中更强调思想的阐释。
1702073534
1702073535
1702073536
1702073537
1702073539
中国儒学史 第一章 理学的发展与衰落
1702073540
1702073541
清代儒学的第一个形态是理学,[1]理学以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盛,乾隆、嘉庆时期开始衰落,让位于以训诂考据为特色的汉学。清代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划分,或从地域角度划分,[2]或从学理上分为王学与朱子学,或从政治层面可分为殿堂理学、馆阁理学、草野理学。[3]本书把理学理解为一个历史的过程,大体分三阶段:其一是明代遗民的理学,其二是顺治、康熙、雍正时期的理学,其三是乾隆、嘉庆时期的理学。清代初期,理学占统治地位,整个学术话语权归于理学,除了其内部交织着朱子学与王学之间的异同争论之外,赞同理学、反对理学都脱不掉与理学的关系,对理学的修正、反思,甚至批评也属于研究理学的范围,准确地说它们都是谈理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朱王之间、赞同理学与反对理学之间的交织与互动,演生出清代理学特有的发展轨迹。
1702073542
1702073543
第一节 明代遗民的理学
1702073544
1702073545
明代遗民的理学主要指生活在清初包括顺治、康熙前期的明末遗老的理学,他们的价值取向及政治立场大体属于明代,入清以后不仕清廷,以明遗自居,其本身具有强烈的遗民意识。明遗理学的特征及总体趋势:其一,总结晚明理学的经验教训,反对空谈心性,反思与批评理学。其二,对理学的批判,尤其是对王门后学的鞭挞,使理学由王学转向朱子学(王夫之回归张载,是个例外,有专章讨论)。其三,反思明末王学空谈误国,注重务实求真、经世致用,倡导经世实学。
1702073546
1702073547
一、反思与批评理学
1702073548
1702073549
反思与批评理学的人多半是理学中人,当然也有非理学家。反思与批评理学的矛头所向,直指其学理的讹误和社会的危害,尤以批评王学为主,也牵涉到朱子学。
1702073550
1702073551
第一,从学理上反思与批评理学。朱之瑜(1600—1682)反对王学,有人问及“阳明之学近异端,近世多为宗主,如何?”他回答说:“王文成亦有病处,然好处极多。讲良知,创书院,天下翕然有道学之名;高视阁步,优孟衣冠,是其病也。”其徒“王龙溪有《语录》,与今和尚一般。其书时杂佛书语,所以当时斥为异端”[4]。王守仁虽然对于理学有贡献,但过于高渺、流于空疏,尤其是后学则杂糅佛家,朱之瑜对此甚为不满。他不仅批评王门后学,也连带反对程朱之学,如说:“明道先生甚浑厚宽恕,伊川先生及晦庵先生,但欲自明己志,未免有吹毛求疵之病。”[5]对于程颢给予肯定,至于程颐和朱熹则颇有微词。
1702073552
[
上一页 ]
[ :1.7020735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