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74103e+09
1702074103
1702074104 [151]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卷二,《又书货殖传后》,《万有文库》,第45页。
1702074105
1702074106 [152]刘大櫆:《论文偶记》之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页。
1702074107
1702074108 [153]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再复简斋书》,《惜抱轩全集》,中华书局,1991年,第78页。
1702074109
1702074110 [154]姚鼐:《惜抱轩文集后集》卷一,《程绵庄文集序》,《惜抱轩全集》,第206页。
1702074111
1702074112 [155]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四,《海愚诗钞序》,《惜抱轩全集》,第35页。
1702074113
1702074114
1702074115 [156]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复孔约论禘祭文》,《惜抱轩全集》,第70页。
1702074116
1702074117 [157][158]姚鼐:《惜抱轩文集》卷七,《赠钱献之序》,《惜抱轩全集》,第84页。
1702074118
1702074119 [159]姚鼐:《惜抱轩文集》卷七,《赠钱献之序》,《惜抱轩全集》,第80页。
1702074120
1702074121 [160]彭绍升:《二林居集》卷一,《读古本大学》,《续修四库全书》第1461册,第307页。
1702074122
1702074123 [161]彭绍升:《二林居集》卷三,《答宋道原》,《续修四库全书》第1461册,第325页。
1702074124
1702074125 [162]彭绍升:《二林居集》卷一,《读中庸》,《续修四库全书》第1461册,第308页。
1702074126
1702074127 [163]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汪缙》,《国朝汉学师承记》附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186—187页。
1702074128
1702074129 [164]《清史列传》卷七十二,《文苑三·汪缙》,中华书局,1987年,第5926页。
1702074130
1702074131 [165]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罗有高》,《国朝汉学师承记》附录,第185页。
1702074132
1702074133 [166]《清史列传》卷七十二,《文苑三·罗有高》,第5927页。
1702074134
1702074135 [167]段玉裁:《东原年谱订补》,《戴震全书》第六册,黄山书社,1995年,第699页。
1702074136
1702074137
1702074138
1702074139
1702074140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90]
1702074141 中国儒学史 第二章 王学的延续与余波
1702074142
1702074143 清代儒学承明代而来,晚明儒学以王学为主,入清以后的一段时间,王学仍领袖坛坫,如孙奇逢、黄宗羲、李颙等都是王门重镇,不过他们已经与明代王门后学不同,对王守仁及王学不是一味地恭维,而是反思批评王学末流的流弊,吸取王学的精华,也借鉴朱熹,大体走会合朱熹、王守仁之路。
1702074144
1702074145 第一节 孙奇逢的心学
1702074146
1702074147 孙奇逢,河北容城人,字启泰,一字钟元。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天启年间,阉宦魏忠贤专擅朝政,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以党祸被逮,孙奇逢与友人等积极营救,义声遂震荡天下。清初,巡按柳寅东、侍郎刘余佑先后以人才推荐孙奇逢,祭酒薛所蕴疏陈其学行,以比元代许衡、吴澄,又以病辞。孙奇逢后因田园被圈入旗,移居新安,又南徙河南辉县苏门山。工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与孙奇逢,四方学者归之,所居成聚。孙奇逢居夏峰二十五年,学者称夏峰先生,又以屡征不起而有“征君”之谓。
1702074148
1702074149 孙奇逢的理学原守程朱,但也喜欢陆王,如其自述有云:“某幼而读书,谨守程、朱之训,然于陆、王亦甚喜之。”[1]后来转向王学。但随着明清之际的社会剧变,理学由王学逐渐转向朱子学,在这一转变中,孙奇逢虽为王学中人,也不反朱子学,而是调停二者,试图走朱王融合之路。他的主要著作有《四书近指》、《理学宗传》、《读易大旨》、《夏峰先生集》等。他讲心学非空谈心性,而是把躬行实践融入其中,阐释了务实的心学。
1702074150
1702074151 一、以心为本体
1702074152
[ 上一页 ]  [ :1.7020741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