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74818e+09
1702074818 [178]李绂:《陆子学谱》卷二,《定宗仰》,第299页。
1702074819
1702074820 [179]李绂:《陆子学谱》卷二,《辟异学》,第301页。
1702074821
1702074822 [180]李绂:《陆子学谱》卷三,《读书》,第306页。
1702074823
1702074824 [181]李绂:《陆子学谱》卷三,《为政》,第308页。
1702074825
1702074826 [182]李绂:《穆堂初稿》卷十八,《原学下》,《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册,第407页。
1702074827
1702074828 [183]李绂:《穆堂初稿》卷十八,《原学下》,《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册,第407页。
1702074829
1702074830 [184]李绂:《穆堂初稿》卷十八,《致良知说上》,《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册,第411页。
1702074831
1702074832 [185]李绂:《穆堂初稿》卷十八,《致良知说上》,《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册,第412页。
1702074833
1702074834 [186]李绂:《穆堂初稿》卷十八,《原命》,《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册,第404—405页。
1702074835
1702074836 [187][188]李绂:《穆堂初稿》卷十八,《原学》上,《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册,第406页。
1702074837
1702074838 [189][191]李绂:《穆堂初稿》卷二十四,《中庸明道论》,《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册,第480页。
1702074839
1702074840 [190]李绂:《穆堂初稿》卷二十八,《高安县学吴君墓表》,《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册,第539页。
1702074841
1702074842 [192]李绂:《来复堂集序》,《穆堂初稿》卷三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册,第655页。
1702074843
1702074844 [193]李绂:《穆堂初稿》卷四十五,《书朱子语类后》,《续修四库全书》第1422册,第100页。
1702074845
1702074846 [194]李绂:《穆堂初稿》卷十八,《心体无善恶说》,《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册,第414—415页。
1702074847
1702074848 [195]李绂:《穆堂初稿》卷十八,《发明本心说》,《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册,第410—411页。
1702074849
1702074850 [196]李绂:《穆堂初稿》卷十八,《致良知说》下,《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册,第412页。
1702074851
1702074852 [19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62页。
1702074853
1702074854
1702074855
1702074856
1702074857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91]
1702074858 中国儒学史 第三章 朱子学的发展
1702074859
1702074860 前面提及清初儒学以理学为主,理学则有一个由王返朱的过程,朱子学领袖坛坫,成为理学中的主流,同时也有一个由民间向官方转化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朱子学,即明遗朱子学与儒臣朱子学。就学理而言他们虽然都奉朱子为圭臬,都尚躬行、务实,但由于政治立场不同,其用心也有所不同。明遗朱子学反思明亡教训,儒臣朱子学则使其变成官方之学而不遗余力,朱子学成了为新朝服务的意识形态。这里主要探讨论一下张履祥与陆世仪的明遗朱子学,以及李光地的儒臣朱子学。
1702074861
1702074862 第一节 张履祥的平民朱子学
1702074863
1702074864 张履祥(1611—1674),字考夫,号念芝,学者尊为杨园先生,浙江桐乡人。崇祯时他曾参加乡试,均已落第告终,后拜晚明大儒刘宗周为师,明亡,缟素不食,绝意仕进,退居杨园,以著述授徒为业。著有《言行见闻录》、《愿学记》、《近古录》、《经正录》、《备忘录》等,后收入《杨园先生全集》。他在论及为学次第时说:“予年二十三四以后,释氏之书已绝不入目。盖笃信先儒之言故也。然于阳明、龙溪之书,则深信而服膺之,以为圣贤地位,盖可指日而造其域矣。后读《近思录》以及程、朱诸书,渐觉二王之言,矜骄无实而舍之。”[1]他早年泛滥诸家,后信奉王学,接着由刘宗周的“慎独”、“诚意”转向朱熹的“格物穷理”,最后以朱子学为指归,是清初朱子学的开先人物。
1702074865
1702074866 一、批王尊朱
1702074867
[ 上一页 ]  [ :1.7020748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