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75568
1702075569
他说:“成汤之取天下,亦诛君之举也,文王专征伐,亦代商之势也。”汤、文采用“攻可守”的方式,汤先灭韦、顾、昆吾三国,剪掉桀的羽翼,然后再放桀于南巢。文王惩罚纣帮凶崇、黎的同时,对商纣采取“服事”。在王夫之看来,汤、文这种“守天下者,正名定分而天下信”的作法,是“惟因理以得势”,就是说“汤、文之为此者以循理,而势已无不得矣。”关于武王伐纣,他认为,武王“后同恶之讨(指奄、徐),先殷郊之战”,直接向纣王发动进攻,在考虑到势的轻重(利害)同时,也注意到理的顺逆。由于“不可以守,而以之攻”,所以“王也要近乎霸矣”。他说:“攻天下者,原情准理而天下服,则亦顺势以循理。”[174]武王伐纣是“顺势以成理”。王夫之在论及刘邦灭项羽时指出:“向令汉高不乘时以夷项氏,宁可使山东之民涂炭于暗噁哗叱咤之主而不恤耶?”项羽“任情废置,安忍阻兵,尚欲养之,将无为天下养痈耶?使鸿沟之割,汉且守硁硁之信而西归,羽力稍完,其能不重困吾民以锋镝乎?率土之滨而有二天子,害且无穷,而岂天理之正哉!”[175]刘邦乘时消灭项羽,是乘势而得理。
1702075570
1702075571
他还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对于张骞出使西域,他认为不仅是汉武帝远求“善马”的欲望,而是大事所趋,符合并促进了中原与西域诸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开发东南、西南,由于耗费巨大,因而招致许多的人反对。王夫之认为,汉武帝此举“以一时之利害言之,则病天下;通古今而计之,则利天而圣道以弘”[176]。这是对汉武帝不计较眼前得失,从长远发展趋势出发开发东南、西南边陲的肯定。在汉初七国之乱平定、诸王气焰已被扑灭的形势下,汉武帝派主父偃单车去齐国任相,齐王就畏罪自杀了。王夫之以为,这不过是“乘势而有功”[177],并非慑于主父偃个人的威力。他说:“项羽之强也而可使弱,弱者亦何不可使强也。曹操虑袁绍之难平,而卒与争衡者周瑜之一隅;苻坚荡慕容、姚氏之积寇,而一败不支于谢玄之一旅。时之所兴,势之所凑,人为之效其羽翼,天为之长其聪明,燎原之火,一爝未灭,而猝已焚林,讵可量邪?”[178]治乱、强弱、兴亡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于曹操统一中原,他认为:“曹操曰:‘使天下无孤,则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自操言之,固为欺凌蔑上之语,若从旁旷观,又岂不诚然耶?是虽不得谓强大之役人为理之当然,而实不得谓弱小之役于人非理之所不可过也。”[179]这表明,不仅“有道之天”可以“以理成势”,而且“无道之天”也可以“因势成理”。
1702075572
1702075573
如果说王夫之运用理势理论分析历史制度,朝代因革属于宏观研究,旨在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及规律,那么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则属于微观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具体历史条件下的趋势及规律。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其规律是通过具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规律表现出来的,而具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规律也要置于总体的历史趋势及规律中才能得到全面的了解。因此,理势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是统一的。他的理势观独特之处不仅反映在理论上的创建,也表现在实际运用,把理势理论的研究与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结合起来。理势观是他历史观的最精彩之处。
1702075574
1702075575
王夫之的儒学开生面之处不胜枚举,以上所列不过是有代表性的而已。也应看到,他的儒学虽多创获,因其以遗民自居而不仕新朝,遁隐林泉,使其学不彰,影响甚微,这在儒学史上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1702075576
1702075577
[1]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中华书局,1957年,第57页。
1702075578
1702075579
[2]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首,《序论》,《船山全书》第十二册,岳麓书社,1992年,第10—11页。
1702075580
1702075581
[3]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首,《序论》,《船山全书》第十二册,岳麓书社,1992年,第11—12页。
1702075582
1702075583
[4]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首,《序论》,《船山全书》第十二册,岳麓书社,1992年,第11页。
1702075584
1702075585
[5]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首,《序论》,《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12—13页。
1702075586
1702075587
[6]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太和》,《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43页。
1702075588
1702075589
[7]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参两》,《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57页。
1702075590
1702075591
[8]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太和》,《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40页。
1702075592
1702075593
[9]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太和》,《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26页。
1702075594
1702075595
[10]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太和》,《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23页。
1702075596
1702075597
[11]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告子上》,《船山全书》第六册,岳麓书社,1991年,第1052页。
1702075598
1702075599
[12]王夫之:《周易外传》卷四,《未济》,《船山全书》第一册,岳麓书社,1988年,第979页。
1702075600
1702075601
[13]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系辞上传》第一章,《船山全书》第一册,第992页。
1702075602
1702075603
[14]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420页。
1702075604
1702075605
[15]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太和》,《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21—22页。
1702075606
1702075607
[16]王夫之:《周易内传》卷五上,《系辞上传》第四章,《船山全书》第一册,第520页。
1702075608
1702075609
[17]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二,《神化》,《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87页。
1702075610
1702075611
[18]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三,《诚明》,《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136页。
1702075612
1702075613
[19]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五,《泰伯》,《船山全书》第六册,第716页。
1702075614
1702075615
[20]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告子上》,《船山全书》第六册,第1076页。
1702075616
1702075617
[21]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离娄上》,《船山全书》第六册,第992页。
[
上一页 ]
[ :1.7020755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