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7619e+09
1702076190
1702076191 古代的政治制度设有谏官的传统,他则给予发扬,认为设谏官纳谏十分必要:“六卿六贰进讲陈戒,师箴,蒙诵,百工谏,士议于学,庶人谤于道,皆谏官也。天子特不纳谏尔,苟能纳谏,何患直言之不闻?”[176]要敢于纳谏,善于听取别人不同的意见,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对于执政者是十分必要的。纳谏是指君主而言,直言则是指臣子,他说:“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除肤疡,不除症结者,其人必死;称君圣,谪百官过者,其国必亡。所贵乎直臣者,其上,攻君之过。其次,攻宫闱之过。其下焉者,攻帝族,攻后族,攻宠贵,是疡医也;君何赖乎有此直臣,臣何贵乎有此直名!是故国有直臣,百官有司莫得不畏之;畏之,自天子始。”[177]直言是良药,直臣为良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直臣直言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切中要害,有利于政治上的除旧布新。直臣直言分三层次,一是直言君之过,二是直言后宫之过,三是直言皇族宠臣之过。大臣敢于直言劝谏,矛头所指皇权、皇亲国戚,通过言论使权贵们知惧,这样可以消除政治上的症结,如此才不枉为人臣。唐甄自己就是一个直言的臣子,敢说敢为,石破天惊,因此为官并不顺利,他只当过地方官而没有做过大臣,潦到颠沛,终此一生。
1702076192
1702076193 对于地方,唐甄自幼随父宦游各地,后来自己也当过地方官,深知地方官的重要性,因此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强调这一点。他不赞同天下难治是因为民众的说法,认为难治者非民而是官,“论政者不察所由,以为法令之不利于行者,皆柅于民之不良,释官而罪民。此所以难与言治也。以诏令之尊威,上驰于下,下复于上,不待旬月而遍于海内矣。人见其遍于海内,吾见其未尝出于门庭也。盖遍于海内者,其文也;未尝出于门庭者,其实也。虽有仁政,百姓耳闻之而未尝身受之”,“君臣上下,隔绝不通”,“其何所籍以达于天下乎”。[178]君主治理天下离不开官吏,官吏吃奉禄是为君主治理子民的,他们是沟通上下的重要环节。地方官吏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君主政令,甚至敷衍了事,致使政令不畅通,百姓子民无从知晓,朝廷的政令再好也无济于事,如何谈得上治。因此,治理国家惟在治官。
1702076194
1702076195 他认为当官应上对得起君主的信任,下对得起子民的期待,说:“辗转思之,不释于心。不得大成,且求小补;不能普利,且图少济。设为说之之言曰:君之贵,非君赐乎?必曰然。君之用,非出于民力乎?必曰然。吾愿君之有以报君赐而勿忘民力也。今夫受人壶餐,必有以酬之;而况受人富贵,且以遗子孙乎!食粟,衣帛,必念所自,况今薄禄之时,官之衣食,非取于农而实资于农乎!仁者居其位,受其福,所以兢兢业业不敢自安者也。”[179]地方官食国家的奉禄,为地方百姓所供养,就应该知恩图报,当好父母官,兢兢业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地方安定了,国家天下才能安定。
1702076196
1702076197 四、财者,国之宝、民之命
1702076198
1702076199 唐甄强调为政应以民为本,他还具体提出了诸项富民措施,如:“养民之善政,十有八焉:劝家丰谷,土田不荒芜,为上善政一。桑肥棉茂、麻苧勃郁,为上善政一。山林多材,池沼多鱼,园多果蔬,栏多羊豕,为上善政一。廪蓄不私敛,发济不失时,水旱蝗螽不为灾,为上善政一。犯其父母必诛,兄弟相残必诛,为上善政一。阐幽发潜,彰孝举节,为上善政一。独骑省从,时行乡里,入其茅屋,抚其妇子,民不以为官,无隐不知,为中善政一。强不陵弱,富能周贫,为中善政一。除强暴奸伪,不为民害,为中善政一。居货不欺,商贾如归,为中善政一。省刑轻杖,民自畏服,为中善政一。察奸发隐,四境无盗,为中善政一。学校殿庑常新,春秋享祀必敬,为下善政一。城隍、道路、桥梁、庐舍修治,为下善政一。纳赋有方,致期不烦,为下善政一。选勇力智谋,具戈甲干楯,教之骑射,以卫四境,为下善政一。天灾流行,疫疠时作,使医疗治,为下善政一。蔬食布衣,燕宾必俭,为下善政一。”[180]这十八条富民措施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上善政,包括以农为本,注重农时,因地制宜,兼顾多种副业,注重家庭伦理的建设。第二层为中善政,包括扶弱济贫,除暴安良,打击囤积居奇,慎用或轻用刑罚,防微杜渐。第三层为下善政,包括重视学校祭祀场所以及城隍、道路、桥梁等基础建设,赋税合理,习武练兵,防范外敌入侵,赈济灾民,预防疾病,勤俭节约等。这三个层次囊括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唐甄对民情民生了解之细,由此可见一斑,不愧是做过地方官的人。
1702076200
1702076201 唐甄讲的养民,其最终目的在于富民,他关心民众的疾苦,提出富民的思想。他说:“财者,国之宝也,民之命也。宝不可窃,命不可攘。圣人以百姓为子孙,以四海为府库,无有窃其宝而攘其命者,是以家室皆盈,妇子皆宁。反其道者,输于幸臣之家,藏于巨室之窟。蠹多则树槁,痈肥则体敝,此穷富之源,治乱之分也。”[181]治乱的区别在于穷富,贫富不均,藏富于朝廷、官吏,社会必然出现动乱。相反,藏富于民,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稳定,社会自然咸宁。
1702076202
1702076203 与富民相关,唐甄十分重视货币的改革,他认为,生养之道,三年应该有所成就,五年可以充足,十年则可以富裕,这是治国的常理。而“清兴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贱而艰于食,布帛贱而艰于衣,舟转市集而货折赀,居官者去官而无以为家,是四空也。金钱,所以通有无也。中产之家,尝旬日不睹一金,不见缗钱。无以通之,故农民冻馁,百货皆死,丰年如凶。良贾无算;行于都市,列肆焜耀,冠服华膴。入其家室,朝则熜无烟,寒则蜎体不申。吴中之民,多鬻男女于远方”,困穷如此,虽然偶遇丰收之年,也无生存之乐。“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国家五十年以来,为政者无一人以富民为事,上言者无一人以富民为言。”[182]明确指出有清五十年以来国家仍处于贫困之中,表现为“农空、工空、市空、仕空”这“四空”。究其原因,在于缺少钱币,所以无法进行必要的流通,导致货物不能发挥其用。他在当时就意识到货币流通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货币少制约了互通有无,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因此必须改革货币。
1702076204
1702076205 他认为自明代以来“银日益少,不充世用,有千金之产者尝旬月不见铢两;谷贱不得饭,肉贱不得食,布帛贱不得衣;鬻谷肉布帛者亦卒不得衣食;银少故也。当今之世,无人不穷;非穷于财,穷于银也。于是枫桥之市,粟麦壅积;南濠之市,百货不行;良贾失业,不得旋归”。“银者,易聚之物也;范为圜定,旋丝白灿,人所贪爱。囊之,瘗之,为物甚约;一库之藏,以钱则百库,虽尽四海而不见溢也。”“盖银之易聚,如水归壑。哀今之人,尚可恃此以为命乎!圣人复起,必有变道矣。”“救今之民,当废银而用钱。以谷为本,以钱辅之,所以通其市易也。今虽用钱,不过以易鱼肉果蔬之物;米石以上,布帛匹以上,则必以银;涓涓细流,奚补于世!钱者,泉也;必如江河之流而后可博济也。”[183]白银的减少造成百姓穷困。白银减少是不流通所致,不流通的一个原因是银本身所具有的容易收藏等特点,使得持有者不愿意进行流通,实现不了由使用价值向价值的转换,因此造成货物无法流通,百姓由此贫困。他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就是以钱币取代白银,作为市场流通的货币。易于制造也易于流通,有利于市场交换。这种货币主张既务实又切近实际,也有可操作性,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他并不是朝廷重臣,其改革货币的主张能够起多大作用,则不得而知。
1702076206
1702076207 唐甄的经世思想以政治为特色,他大胆直言,议论政事,无所顾忌,在清初诸儒中可谓独一无二。潘耒读《潜书》叹道:“论治道则崇俭尚朴,损势抑威,省大吏,汰冗官,欲君民相亲如一家,乃可为治。皆人所不及见、不敢言者,先生独灼见而昌言之。”[184]对其政治主张给予正面的肯定。但也应看到,唐甄的政治思想过于激进,因而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共鸣,而清朝的政治走向似乎也与他的希望背道而驰,康熙朝始兴的文字狱,雍正朝所建立的军机处都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这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为唐甄所批判的君主专制政体还要再存活二百多年,直到晚清资产阶级革命才最终寿终正寝。
1702076208
1702076209 [1]黄宗羲:《明儒学案》卷首,《发凡》,《黄宗羲全集》第七册,第5页。
1702076210
1702076211 [2]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八,《内典》,第1045—1047页。
1702076212
1702076213 [3]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八,《心学》,第1048—1049页。
1702076214
1702076215 [4]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八,《心学》,第1051页。
1702076216
1702076217 [5]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第402页。
1702076218
1702076219 [6]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学书》,第240页。
1702076220
1702076221 [7]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第232页。
1702076222
1702076223 [8]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二,《亭林先生神道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7页。
1702076224
1702076225 [9]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周籀书书》,第254页。
1702076226
1702076227 [1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1页。
1702076228
1702076229 [11]胡适:《戴东原的哲学》,《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第1001页。
1702076230
1702076231 [12][15]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卦爻外无别象》,第10页。
1702076232
1702076233 [13]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孔子论易》,第51页。
1702076234
1702076235 [14]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朱子周易本义》,第9页。
1702076236
1702076237 [16]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第254页。
1702076238
1702076239 [17]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二,《古文尚书》,第115页。
[ 上一页 ]  [ :1.702076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