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80271
1702080272
〔39〕 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说:“不能自圆其说的哲学决不会完全正确,但是自圆其说的哲学满可以全盘错误,最富有结果的各派哲学向来包含着显眼的自相矛盾,但正因为了这个缘故才部分正确。”见《西方哲学学》下册,第143页。罗素这段话应说对任何哲学都有意义。
1702080273
1702080274
〔40〕 《北京晚报》2007年3月16日刊温家宝总理答法国《世界报》记者问说:“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的价值观。”
1702080275
1702080276
〔41〕 “自由主义既使人免于市场经济之前时代的束缚,也使人们承受着金融和社会灾难的危机。”见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资本主义形式会有所改变》,《参考消息》,2009年3月16日。
1702080277
1702080278
〔42〕 《为了共同的福祉——约翰·科布访谈》(王晓华访问记),上海《社会科学报》,2002年6月13日。
1702080279
1702080280
〔43〕 参见杰里米·里夫金:《欧洲梦》,第326页。
1702080281
1702080282
〔44〕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特别是先秦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义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1702080283
1702080284
〔45〕 关于“和谐”观念在中国典籍中论述颇多,如《周易·乾卦·彖辞》:“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张子正蒙注》:“太和,和之至。”)《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西方,莱布尼兹哲学被称为是一种“和谐的体系”(system of Harmony),他的思想建立在所谓普遍的和谐(universal Harmony)之上,他的“单子论”是视宇宙整体为和谐系统的一种学说,而在分殊性中看出统一性来。关于“中庸”的观念,如《书经·大禹谟》:“允执厥中。”《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中的“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郑玄《礼记·中庸》题解:“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西方哲学中有“mean”一词,我们把它译成“中庸”。亚里士多德把“中庸”和节制相联系,并提出一套系统的理论。他认为,万物皆有其中庸之道,如“10”这个数“5”居其中;人的心理状态、情感中,欲望过度是荒淫,不及则是禁欲,节制是适度。中庸有两种,自然界的中庸是绝对的,人事的中庸则是相对的。在伦理学上,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行的特征,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征和道德的标准。美德是一种适中,是以居间者为目的。他还把这种中庸原则运用于政治国家学说。他认为,由中等阶级治理的国家最好,因为拥有适度的财产是最好的,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最不会逃避治国的工作或拥有过分的野心,是国家中最安稳的公民阶级;由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城邦,是结构最好的和组织最好的,因此有希望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1702080285
1702080286
〔46〕 《为了共同的福祉——约翰·科布访谈》(王晓华访问记),上海《社会科学报》,2002年6月13日。
1702080287
1702080288
〔47〕 参见《建设一个协力、尽责、多元的世界》,《跨文化对话》第九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1702080289
1702080290
〔48〕 该文见于《光明日报》,2009年8月31日。
1702080291
1702080292
〔49〕 〔美〕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中译本序,何金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1702080293
1702080294
〔50〕 《中法学者沪上共论孔子思想》,上海《文汇报》,2009年4月18日。
1702080295
1702080296
〔51〕 马一浮:《马一浮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1702080297
1702080298
〔52〕 见于饶宗颐先生近日所写的《〈儒学〉与新经学及文艺复兴》一文,《光明日报》,2009年8月31日。
1702080299
1702080300
〔53〕 “六艺”之名始见《史记》中《伯夷传》、《李斯传》等,后刘歆编纂《七略》,其一为《六艺略》。马一浮先生把“国学”定为“六艺之学”甚有道理。参见拙作《论马一浮的历史地位与思想价值》,见《儒学天地》,2009年1期。
1702080301
1702080302
〔54〕 《庄子·天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荀子·儒效篇》:“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1702080303
1702080304
〔55〕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五十而学《易》,韦编三绝。”
1702080305
1702080306
〔56〕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1702080307
1702080308
〔57〕 参见《中国儒学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1702080309
1702080310
〔58〕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1册,第10—14页。
1702080311
1702080312
〔59〕 《易传》中除《系辞》,还包含其他部分,都可作专门讨论,但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系辞》对《易经》的解释问题。
1702080313
1702080314
〔60〕 王弼大概还有专门对《系辞》作的玄学本体论解释,这不仅见于韩康伯《周易系辞注》中所引用的王弼对“大衍之义”的解释,还见于杨士勋《春秋穀梁传疏》中引用王弼的话。
1702080315
1702080316
〔61〕 《世说新语·文学篇》“裴成公作《崇有论》”条,注引“晋诸公赞曰:自魏太常夏侯玄、步兵校尉阮籍等皆著《道德论》”云云。
1702080317
1702080318
〔62〕 冯友兰先生所用“真际”一概念,在佛教中已普遍使用,如《仁王经》上说:“以诸法性即真际故,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维摩经》说:“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谓“真际”即至极之义。“道”虽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但它并不是“虚无”,而是“不存在而有”(non-existence but being),这是借用金岳霖先生的意思。(参见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第21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陆机《文赋》:“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正是“不存在而有”的最佳表述。
1702080319
1702080320
〔63〕 《周易王韩注》第三十八章:“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
[
上一页 ]
[ :1.7020802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