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80771e+09
1702080771
1702080772 第七节 明末实为“中国近代儒学”之源始
1702080773
1702080774 以上粗略的分析告诉我们,“中国近代儒学”所要求的内容及基本“释读框架”,在明末几乎已全部具备,如(一)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驳道家之“无”与释家之“空”,(二)以西洋哲学“实体—属性”之说驳中哲之“太极”与“理”,(三)从“时间在先”之角度讲论“理物先后”,(四)用西洋哲学中之“发生论”释读“理生天地万物”之“生”,(五)以西洋哲学固有之“白板说”反驳儒家之“性本善”及“复初”说,(六)以西洋之知识论释读儒家之“仁”与“义”,(七)以西洋之“学理”置换儒门之“学理”,(八)以西洋之“生死”说置换儒家之“生死”说,(九)讨论中西哲学中之“语言”问题,(十)以西洋哲学之“成见”颠覆中国“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观念,(十一)以西洋哲学中之“材料”与“形质”释读中国哲学之“气”,(十二)以“物之元质”释读“太极”,(十三)以西洋“原罪”说释读中国哲学之“恶”,(十四)中西两种“灵魂观”之对决,(十五)以西洋“定性论”驳中国“随性论”,(十六)以西洋哲学之“本体论”驳中国哲学,(十七)对于“西学”之全面反击,(十八)“以中化西”之尝试,等等。
1702080775
1702080776 “中国近代儒学”之主题,不过就是“儒西之争”,明末众多学者讨论“儒西之争”,既已如此广泛,如此深入,且明确提出了各自不同的“释读框架”,较之清末有过之而无不及,视其为“中国近代儒学”之源始,不亦宜乎。
1702080777
1702080778 〔1〕 侯外庐主编《中国近代哲学史·序言》,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5页。
1702080779
1702080780 〔2〕 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页。
1702080781
1702080782 〔3〕 姜林祥:《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702080783
1702080784 〔4〕 徐宗泽编著:《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华书局,1989年,第208页。
1702080785
1702080786 〔5〕 徐宗泽编著:《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351页。
1702080787
1702080788 〔6〕 利玛窦诠著:《记法》(又名《西国记法》),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第10页。
1702080789
1702080790 〔7〕 利玛窦诠著:《记法》,第11页。
1702080791
1702080792 〔8〕 利玛窦诠著:《记法》,第13页。
1702080793
1702080794 〔9〕 利玛窦诠著:《记法》,第13页。
1702080795
1702080796 〔10〕 利玛窦诠著:《记法》,第15页。
1702080797
1702080798 〔11〕 利玛窦诠著:《记法》,第16页。
1702080799
1702080800 〔12〕 利玛窦诠著:《记法》,第20页。
1702080801
1702080802 〔13〕 利玛窦诠著:《记法》,第23—28页。
1702080803
1702080804 〔14〕 利玛窦诠著:《记法》,第29页。
1702080805
1702080806 〔15〕 利玛窦诠著:《记法》,第45—46页。
1702080807
1702080808 〔16〕 利玛窦诠著:《记法》,第52—61页。
1702080809
1702080810 〔17〕 利玛窦诠著:《记法》,第62—63页。
1702080811
1702080812 〔18〕 高一志:《童幼教育》,钟鸣旦等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一册,台北:方济出版社,1996年,第239—242页。
1702080813
1702080814 〔19〕 高一志:《童幼教育》,第370—371页。
1702080815
1702080816 〔20〕 高一志:《童幼教育》,第371—372页。
1702080817
1702080818 〔21〕 高一志:《童幼教育》,第377—379页。
1702080819
1702080820 〔22〕 高一志:《童幼教育》,第379页。
[ 上一页 ]  [ :1.7020807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