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80888
〔56〕 《畸人十篇》,利玛窦述,李之藻、刘胤昌序,李之藻跋。刻于明万历戊申年(1608),收入李之藻编《天学初函》。
1702080889
1702080890
〔57〕 《畸人十篇》,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一册,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第197页。
1702080891
1702080892
〔58〕 《畸人十篇》,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一册,第199页。
1702080893
1702080894
〔59〕 《畸人十篇》,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一册,第206页。
1702080895
1702080896
〔60〕 《代疑篇》,旧题《徵信篇》,明提学监察御史万历二十六年(1598)武林杨廷筠(教名“弥格子”)著,河东康丕疆校,李之藻、王徵序,若瑟生批阅。关中王徵之序撰于天启辛酉年(1621),兹以是年为本书刊刻时间。
1702080897
1702080898
〔61〕 《代疑篇》,《天主教东传文献》,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第503页。
1702080899
1702080900
〔62〕 《代疑篇》,《天主教东传文献》,第503—505页。
1702080901
1702080902
〔63〕 《代疑篇》,《天主教东传文献》,第505—507页。
1702080903
1702080904
〔64〕 《三山论学记》,又作《三山论学纪》、《三山论学》,署泰西后学艾儒略著。1625年杭州初版,明天启七年(1627)刻于福州,1694年北京再版,另有山西绛州、上海土山湾孤儿院、上海土山湾(1923)等多种版本。湘隐居士黄景昉、石水道人苏茂相、古绛后学段袭序。“三山”即福州,“学”即“天学”。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与明相国叶向高、观察史曹佺诸人在福州争论儒学、天学之异同,录而刊之,即为是书。争论的时间一次为明天启五年(乙丑,1625),一次为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
1702080905
1702080906
〔65〕 《三山论学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第一册,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第439—440页。
1702080907
1702080908
〔66〕 《三山论学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第一册,第442—443页。
1702080909
1702080910
〔67〕 《三山论学记》,《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第一册,第445—446页。
1702080911
1702080912
〔68〕 《万物真原》,凡十一章。耶稣会士艾儒略述,同会龙华民、傅汎际、费乐德同订。艾儒略撰“小引”。始刻于明崇祯元年(1628),重订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
1702080913
1702080914
〔69〕 《万物真原》,钟鸣旦等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一册,台北:方济出版社,1996年,第171—175页。
1702080915
1702080916
〔70〕 利玛窦述:《天主实义》上卷,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一册,第401—402页。
1702080917
1702080918
〔71〕 利玛窦述:《天主实义》上卷,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一册,第405—408页。
1702080919
1702080920
〔72〕 利玛窦述:《天主实义》上卷,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一册,第411—414页。
1702080921
1702080922
〔73〕 利玛窦述:《天主实义》下卷,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一册,第562—566页。
1702080923
1702080924
〔74〕 利玛窦述:《天主实义》上卷,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一册,第408—409页。
1702080925
1702080926
〔75〕 利玛窦述:《天主实义》上卷,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一册,第409—411页。
1702080927
1702080928
〔76〕 利玛窦述:《天主实义》下卷,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一册,第568—570页。
1702080929
1702080930
〔77〕 利玛窦述:《天主实义》下卷,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一册,第572—577页。
1702080931
1702080932
〔78〕 利玛窦述:《天主实义》下卷,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一册,第579—583页。
1702080933
1702080934
〔79〕 利玛窦述:《天主实义》下卷,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一册,第587—589页。
1702080935
1702080936
〔80〕 《畸人十篇》,利玛窦述,李之藻、刘胤昌序,李之藻跋。全书十问十答,是一部“儒西异同”问答书。书中问者皆当时名士达官:第一篇问者李太宰,第二篇问者冯大宗伯,第三篇利玛窦问,徐太史答,第四篇复之,第五篇问者曹给谏,第六篇问者李水部,第七篇问者吴大叅,第八篇问者龚大叅,第九篇问者郭某士,第十篇问者某富人。全书问答均涉及“儒西之争”,被当时学者视为学理上的一部名著。
1702080937
[
上一页 ]
[ :1.7020808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