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81814e+09
1702081814
1702081815 〔44〕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第214页。
1702081816
1702081817 〔45〕 吕实强:《冯桂芬的政治思想》,《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1年2月第4卷第2期,第5—12页。
1702081818
1702081819 〔46〕 蒋广学:《曾国藩:近代中国政治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者》,《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204页。
1702081820
1702081821 〔47〕 王艳玲:《〈校邠庐抗议〉与冯桂芬采西学思想探微》,《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52页。
1702081822
1702081823 〔48〕 《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1987年,第674页。
1702081824
1702081825 〔49〕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3页。
1702081826
1702081827 〔50〕 《曾国藩全集·日记(二)》,第804页。
1702081828
1702081829 〔51〕 《曾国藩全集·日记(二)》,第806页。
1702081830
1702081831 〔52〕 《曾国藩全集·日记(二)》,第885页。
1702081832
1702081833 〔53〕 《曾国藩全集·日记(二)》,第1056页。
1702081834
1702081835 〔54〕 《曾国藩全集·日记(二)》,第1072—1073页。
1702081836
1702081837 〔55〕 《曾国藩全集·日记(二)》第1074页。
1702081838
1702081839 〔56〕 《曾国藩全集·日记(二)》,第1077页。
1702081840
1702081841 〔57〕 《曾国藩全集·日记(二)》,第1078页。
1702081842
1702081843 〔58〕 石峻、任继愈、朱伯崑编:《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52页。
1702081844
1702081845 〔59〕 陈旭麓:《论冯桂芬的思想》,《学术月刊》1962年第3期,第13页。
1702081846
1702081847 〔60〕 陈旭麓:《关于〈校邠庐抗议〉一书——兼论冯桂芬的思想》,《新建设》杂志1964年第2期,第90—91页。
1702081848
1702081849 〔61〕 陈景彦:《晚清时期中日知识分子的西方观比较研究——以冯桂芬与左久间象山为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65一66页。
1702081850
1702081851 〔62〕 〔日〕佐藤昌介:《日本思想大系55》,转引自陈景彦:《晚清时期中日知识分子的西方观比较研究——以冯桂芬与左久间象山为例》。
1702081852
1702081853
1702081854
1702081855
1702081856 中国儒学史 [:1702022509]
1702081857 中国儒学史 第四章 曾国藩的儒学
1702081858
1702081859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末理学思想代表人物之一。曾从倭仁、唐鉴习程朱理学,兼习思孟学派与陆王心学。倡“诚”、“命”、“复性”诸说与“孔门四科”之学。有《曾文正公全集》行世,今人编有《曾国藩全集》。
1702081860
1702081861 第一节 “道统”之存留
1702081862
1702081863 判定曾氏是否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标准不在西学,而在中学。换言之,不在他采了多少“西学”,而在他留了多少“中学”。如果“道统”之整体框架尚存,尚未被西学完全取代,则不得视为“近代化”已完成;如果“道统”之整体框架坍塌,西式框架取而代之,则可视为“近代化”已完成。因为现行学术框架中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西化”或“欧美化”。
[ 上一页 ]  [ :1.7020818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