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82082
1702082083
故“文化大义”之坐标的顶点,是“观念大义”之坐标。吾人评判曾国藩,就当从这个顶点俯视而观。观之结果,就是认定曾氏之所为是以机体论对抗机械论,以现象论对抗本体论,以理性主义对抗宗教信仰,以连体论对抗个体论,以循环论对抗进化论,以关系主义对抗本质主义,以中式科学对抗西式科学,等等。所谓“近代化”,是以后者化前者;所谓“反近代化”,是以前者化后者。但这里的“反近代化”,反而恰好是中国人所需要的“真近代化”。以西洋之立场观之,曾国藩是个“反近代化者”,而非“近代化者”;但以“中国立场”观之,曾国藩又不是“反近代化者”,而是“真近代化者”。曾国藩“延迟了中国近代化”,核心就是延迟了中国“观念层”文化的“近代化”。这应是他的功绩与贡献。
1702082084
1702082085
评判历史人物,坐标总可以是多重的。梁启超等设立“人生大义”之坐标,让我们看到作为“个人”的曾国藩之一面;章太炎等设立“民族(汉族)大义”之坐标,让我们看到作为“族人”的曾国藩之一面;萧一山、冯友兰等设立“文化大义”之坐标,让我们看到作为“文人”的曾国藩之一面;著者设立“观念大义”之坐标,又让我们看到作为“哲人”的曾国藩之一面。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完全是因为坐标的不同,结论其实是可以互补的。一个“千面的”曾国藩,才有可能是一个“真实的”曾国藩;反之,一面或几面,总是离“真实”太远。
1702082086
1702082087
总之在中国近代儒学史上,曾国藩也许是阻止儒学在“观念”层面“被近代化”的最为关键的人物。
1702082088
1702082089
〔1〕 《曾国藩全集·日记》之“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岳麓书社,1988年,第739页。
1702082090
1702082091
〔2〕 《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第39页。
1702082092
1702082093
〔3〕 《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第361—362页。
1702082094
1702082095
〔4〕 《曾国藩全集·诗文》,第380页。
1702082096
1702082097
〔5〕 《曾国藩全集·诗文》,第134页。
1702082098
1702082099
〔6〕 《曾国藩全集·诗文》,第155页。
1702082100
1702082101
〔7〕 《曾国藩全集·诗文》,第158页。
1702082102
1702082103
〔8〕 《曾国藩全集·诗文》,第164页。
1702082104
1702082105
〔9〕 《曾国藩全集·诗文》,第165页。
1702082106
1702082107
〔10〕 《曾国藩全集·诗文》,第81页。
1702082108
1702082109
〔11〕 《曾国藩全集·诗文》,第182页。
1702082110
1702082111
〔12〕 《孟子·公孙丑下》。
1702082112
1702082113
〔13〕 《孟子·尽心下》。
1702082114
1702082115
〔14〕 《法言·五百》。
1702082116
1702082117
〔15〕 《韩愈集》,《传世藏书》别集第2册,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176页。
1702082118
1702082119
〔16〕 《曾国藩全集·诗文》,第205—251页。
1702082120
1702082121
〔17〕 《曾国藩全集·诗文》,第252页。
1702082122
1702082123
〔18〕 《曾国藩全集·诗文》,第277—278页。
1702082124
1702082125
〔19〕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6页。
1702082126
1702082127
〔20〕 《曾国藩全集·诗文》,第278页。
1702082128
1702082129
〔21〕 《曾国藩全集·读书录》,岳麓书社,1989年,第367页。
1702082130
1702082131
〔22〕 朱东安:《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船山学刊》1996年第2期,第191—205页。
[
上一页 ]
[ :1.7020820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