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83502e+09
1702083502 《孟子·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一段,康氏释读云:“中古人与人争地,故以灭国俘虏为大功。上古人与兽争,故以烈山泽、逐禽兽为大功。尧舜之时,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至周公时,尚以兼夷狄、驱猛兽为言。今则中原大地,猛兽绝迹,田猎无取,此后人道大强,兽类将灭。盖生存竞争之理,人智则灭兽,文明之国则并野蛮,优胜劣败,出自天然。而所以为功者,亦与时而推移。野蛮既全并于文明,则太平而大同矣。猛兽既全并于人类,惟牛马犬羊鸡豸豢养服御者存,则爱及众生矣。此仁民爱物之等乎?”〔89〕此处以西洋“进化”之说、“文明野蛮”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03
1702083504 《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一段,康氏释读云:“爱无差等,与佛氏冤亲平等相近。平等之义,但言人类平等则可,孔子所以有升平、太平之说。若爱,则虽太平、大同亦有差等,盖差等乃天理之自然,非人力所能强为也。父母等于路人,以路人等于父母,恩爱皆平,此岂人心所忍出乎?离于人心,背于天理,教安能行?故孟子以墨子为无父也。孟子直指礼教之本,发明其天良,于是夷子怃然。盖亦知其教不可行矣。”〔90〕此处以西洋“平等”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05
1702083506 《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一段,康氏释读云:“平世曰平,乱世曰治,此进化之差也。不忍之心,圣贤至盛,安民之志,朝夕系怀。不获乎上,无以治民,既遇英主,更思藉手。此三章见孟子忠厚之心,爱恋之意,拳拳知遇,感人至怀。”〔91〕此处以西洋“进化”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07
1702083508 总之,《孟子微》者,“以西化儒”之作也。“西”指的就是“西学西理”。“西学西理”指的就是“进化”之说、“平等”之说、“民权”与“民主”之说、“公理”之说等等。
1702083509
1702083510 三、《礼运注》:“以西化儒”
1702083511
1702083512 出亡海外前期,1901—1902年间,康有为避居新加坡、印度,遍注四书,兼注《礼记·礼运》,继续其“以西化儒”之旅。
1702083513
1702083514 《礼运注》之“叙”载于1913年《不忍》杂志第五册,正文则连载未毕。1916年上海广智书局出单行本。全书主旨则以西洋“进化”之说,溶合今文《春秋》之公羊三世说,对《礼记·礼运》分条评注,阐发“孔氏之微言真传”。认为“今者中国已小康矣,而不求进化,泥守旧方,是失孔子之意,而大悖其道”;认为“进化”之阶梯只能“循序而行”,不能“躐等”。
1702083515
1702083516 《礼记注》之“叙”云:“读至《礼运》,乃浩然而叹曰:孔子三世之变,大道之真,在是矣;大同小康之道,发之明而别之精,古今进化之故,神圣悯世之深,在是矣;相时而推施,并行而不悖,时圣之变通尽利,在是矣。是书也,孔氏之微言真传,万国之无上宝典,而天下群生之起死神方哉!”〔92〕又云:“今者中国已小康矣,而不求进化,泥守旧方,是失孔子之意,而大悖其道也,甚非所以安天下乐群生也,甚非所以崇孔子同大地也。且孔子之神圣,为人道之进化,岂止大同而已哉!”〔93〕此处均以西洋“进化”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17
1702083518 《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一段,康氏释读云:“孔子以群生同出于天,一切平等,民为同胞,物为同气,故常怀大同之志,制太平之法,而生非其时,不能遽行其大道。”〔94〕此处以西洋“平等”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19
1702083520 《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一段,康氏释读云:“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据乱世,而志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而皆不逮,此所由顾生民而兴哀也。”又云:“讲信修睦者,国之与国交,人之与人交,皆平等自立,不相侵犯。”又云:“公者,人人如一之谓,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种之殊,无男女之异。分等殊异,此狭隘之小道也;平等公同,此广大之道也。”〔95〕此处以西洋“进化”之说、“平等”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21
1702083522 《礼运》“孔子曰: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一段,康氏释读云:“孔子以大同之道不行,乃至夏、殷、周三代之道皆无征而可伤。小康亦不可得,生民不被其泽。久积于心,乃触绪大发,而生哀也。孔子于民主之治,祖述尧舜;君主之治,宪章文武。然周亡于幽、厉,平王夷为列国,王迹已熄,天下不康,遂为乱世。茫茫天地,浮海居夷,亦无所就。既生于鲁,舍之何适?况鲁犹秉礼,犹可一变至道也。”〔96〕此处以西洋“民主”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23
1702083524 《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一段,康氏释读云:“此为人道之义,自一人、一家、一国施之者也。其他国与国交,人与人交,平等而可絜矩,至公而可互行者,则信睦为凡人之公利,争杀为凡人之公患。故讲信修睦,尚让禁夺,实为人道之公理,可行之天下。”〔97〕此处以西洋“平等”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25
1702083526 《礼运》“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一段,康氏释读云:“五行之名,不过化物明理,不必泥金、木、水、火、土也。印度以地、水、火、风为四行,希腊亦同,加以气为一行,此求之实义者。要大地前圣之制,若行其意,犹同近言六十四原质,恐将来亦可破,但在前民用而已。”〔98〕此处以西洋之“希腊哲学”以及科学中“元素”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27
1702083528 《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一段,康氏释读云:“盖物得五行之余气,而人得五行端首之气,故超然贵于万物也。以其有智慧文理,故口能食味,耳能别声,目能被色,精益求精,以求进化,礼以节之,此所以日启文明也。”〔99〕此处以西洋“进化”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29
1702083530 《礼运》“故圣人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一段,康氏释读云:“如人道之用,不出饮食、衣服、宫室、器械、事为,先王皆有礼以制之。……后此之以楼代屋,以电代火,以机器代人力,皆可例推变通,尽利实,为义之宜也。拘者守旧,自谓得礼,岂知其阻塞进化、大悖圣人之时义哉!此特明礼是无定,随时可起,无可泥守也。”〔100〕此处以西洋“进化”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31
1702083532 四、《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以西化儒”
1702083533
1702083534 出亡海外前期,康有为又补撰《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1901年补作),以稽考形式,阐发孔子笔削《春秋》之微言大义。认为“当今进至升平”,应“君与臣不隔绝而渐平,贵与贱不隔绝而渐平,男与女不压抑而渐平”。又以西洋“政体”学说释读“公羊三世说”:“《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终于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为民主。”全书以此为“释读框架”,解读全部“中国史”与“世界史”,并最终归依于社会渐进、君主立宪、民权平等之追求。
1702083535
1702083536 该书之“自序”云:“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夫主乎太平,则人人有自立之权;主乎文明,则事事去野蛮之陋;主乎公,则人人有大同之乐;主乎仁,则物物有得所之安;主乎各明权限,则人人不相侵;主乎与时进化,则变通尽利。”〔101〕又云:“亦庶几孔子太平之仁术、大同之公理不坠于地,中国得奉以进化,大地得增其文明。”〔102〕此处均以西洋之“进化”之说、“平等”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37
1702083538 在卷一“隐公”部分,康氏释读云:“孔子以人世宜由草昧而日进于文明,故孔子日以进化为义,以文明为主。”〔103〕此以西洋“进化”之说为“释读框架”。
1702083539
1702083540 又云:“每变一世,则愈进于仁。仁必去其抑压之力,令人人自立而平等,故曰升平。至太平,则人人平等,人人自立,远近大小若一,仁之至也。此如土耳其、波斯、印度,则日教以西欧之法度,渐去其生民之压力,而升之于平。而美国之文明,已至升平者,亦当日求进化,乃能至太平也。”“其他一切进化之法,以求进此世运者,皆今日所当有事也。”此处以西洋“平等”之说、“进化”之说为“释读框架”。
1702083541
1702083542 全书分隐公、桓公、庄公(闵公附)、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凡十一卷,全部采西洋“进化”、“平等”或“民权”诸说为“释读框架”,实为发明“西学西理”之作也。
1702083543
1702083544 在卷八“襄公”部分,康氏释读云:“从夷狄而灭人,则中国不复存矣。按孔子所以重中国者,谓先王礼乐、文章、政治之所存,人道之文明也。文明国当崇礼义,不当不仁而自翦伐。然以文明灭文明国,虽无道而文明无损也;若文明国从野蛮以灭文明国,则胥天下而为野蛮,而文明扫地、人道退化矣。此生民非常之大忧也。故孔子不与之。”〔104〕此处以西洋“进化”之说为“释读框架”。
1702083545
1702083546 又云:“然地势虽殊,种族犹争。生存竞争,强胜弱败,其理一也。峨特之侵于欧北,回部突厥之据君士坦丁,大势亦同。当时希腊恶马其顿为夷狄,而为亚力山大所灭,且混一埃及、波斯。罗马恶沙立曼为夷狄,而为沙立曼所分,遂开今法、德、奥、英,至后世皆以为文明矣。此皆据乱世自然之理。若今则渐入升平世,无复有野蛮乱文明者,只有以文明兼野蛮。至太平之时,则大地种族混合,天下如一,治化大同,无复文明、野蛮之别矣。”〔105〕此处亦以西洋“进化”之说为“释读框架”。
1702083547
1702083548 在卷九“昭公”部分,康氏释读云:“孔子贵进化而恶退化,以野蛮主文明是退化也,孔子所不许。然孔子所谓中国、夷狄,非以其地也,但以其文野之别耳。中国而能文明也,则可主中国;中国而野蛮也,则亦不可主中国。故孔子至公者也。又别灭、获,以别君臣各得其名分也。野蛮而稍有文明者,则孔子进也。”〔106〕此处以西洋“进化”之说为“释读框架”。
1702083549
1702083550 在卷十“定公”部分,康氏释读云:“孔子言公,纯乎公理者也。其行而文明也,则野蛮亦文明之;其复野蛮也,则野蛮之。故文明、野蛮无定地,无定人,惟行是视。凡师兵入国,多掠人妻、居人室,此野蛮莫甚之行,而号称文明之国者多行之。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之师入顺天犹然,俄、法、德最甚,此亦还为野蛮者矣。”〔107〕此处亦以西洋“进化”之说为“释读框架”。
1702083551
[ 上一页 ]  [ :1.7020835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