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83564
五、《论语注》:“以西化儒”
1702083565
1702083566
出亡海外前期,避居印度期间,康有为又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补撰成《论语注》二十卷,继续其“以西化儒”之旅。
1702083567
1702083568
《论语注》继续以西洋“进化”、“平等”诸说释读儒学,不过在“三世进化”说之外,另行增加了一项以西洋“博爱”说释读孔子之“仁”的内容,以为孔子之“仁”即西洋之“博爱”。
1702083569
1702083570
总之以“西学西理”为“框架”,以“中学中理”为“材料”,以“西学西理”为“刀俎”,以“中学中理”为“鱼肉”,仍为《论语注》一书之主体框架。换言之,“西为刀俎,中为鱼肉”仍是康氏持守之“学问框架”,亦是中国所谓“近代化”普遍遵守的“行为框架”。中国学界所谓的“近代化”与“现代化”,指的就是“西为刀俎,中为鱼肉”。
1702083571
1702083572
《论语·学而》“子赣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一段,《论语注》释读云:“谄,佞谀也,卑媚之容。马六尺曰骄,喻高倨之态,此人处贫富所不能免者。若不以贫屈于人,不以富加于人,完人道自立之界,而不侵犯人界。子赣不欲人加,亦不加人,盖倡自由平等之学。”〔112〕此处以西洋“自由平等之学”释读儒学。
1702083573
1702083574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一段,《论语注》释读云:“所谓乾元用九,见群龙无首,而天下治。行太平大同之政,人人在宥,万物熙熙,自立自由,各自正其性命。……升平世则行立宪之政,太平世则行共和之政。……人人共之以成大同,故端拱而致太平,如北极不动,而众星共绕而自团行也。无他,惟天下为公,故无为而治也。”〔113〕此处以西洋“自由”之说、“立宪”与“共和”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75
1702083576
《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一段,《论语注》释读云:“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世:据乱世则内其国而外诸夏,升平世则内诸夏而外夷狄,太平世则远近大小若一。盖推进化之理而为之。”〔114〕此处以西洋“君主”、“立宪”、“共和”之说以及“进化”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77
1702083578
《论语·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一段,《论语注》释读云:“盖人者,仁也,取仁于天,而仁也以博爱为本,故为善之长。有仁而后人道立,有仁而后文为生。苟人而不仁,则非人道。盖礼者仁之节,乐者仁之和。不仁则无其本,和节皆无所施。”〔115〕
1702083579
1702083580
《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一段,《论语注》释读云:“文明既进,则乱世之奢,文明以为极俭。世愈文明,则尚奢愈甚。若于三代珠盘玉敦之时,而必反之污尊抔饮生番野蛮之俗,以致人道之退化,非止事不可行,亦大失孔子意矣。天未丧斯,文不在兹。《公羊》称孔子为文王,盖孔子为文明进化之王,非尚质退化者也。”〔116〕此处以西洋“进化”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81
1702083582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一段,《论语注》释读云:“此论君主、民主进化之理。盖孔子之言夷狄、中国,即今野蛮、文明之谓。野蛮团体太散,当立君主专制以聚之,据乱世所宜有也;文明世人权昌明,同受治于公法之下,但有公议民主,而无君主。二者之治,皆世界所不可少,互有得失。若乱世野蛮有君主之治法,不如平世文明无君主之治法。”〔117〕此处以西洋“进化”之说、“文明野蛮”之说、“君主民主”之说以及“人权”之说等,释读儒学。
1702083583
1702083584
《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一段,《论语注》释读云:“然进化之道,全赖人心之竞,乃臻文明;御侮之道,尤赖人心之竞,乃能图自存。不然,则人道退化,反于野蛮,或不能自存而并于强者。”“今各国皆立议院,一国之御侮决于是,一国之图存决于是,两党之胜负迭进立于是。以争而国治日进而不敢退,以争而人才日进而不敢退,如两军相当,气衰则败。”〔118〕此处以西洋“进化”之说、“议院”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85
1702083586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一段,《语论注》释读云:“孔子明人道之公理,贵和亲而贱征伐,尊大同而薄小康。舜者,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大同之道,民主之法也。武王者,作谋起兵,以正君臣,以立田里,世及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小康之道,君主之法也。”〔119〕此处以西洋“民主君主”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87
1702083588
《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一段,《论语注》释读云:“孔子生当据乱之世,故将发让义以救之。民主首尧舜,君主首文王,至德称泰伯,古贤称伯夷,皆美其让也。人人能让,则上者高蹈,中者守界,而天下平矣。后汉让产让爵者相望,风俗最美。此孔子之大化也,国病之圣药也。孔子不甚言国义,盖圣人言论皆为天下万世立公律,不暇为区区一国计也。”〔120〕此处以西洋“民主君主”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89
1702083590
《论语·公冶长》“子赣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一段,《语论注》释读云:“子赣不欲人之加诸我,自立自由也;无加诸人,不侵犯人之自立自由也。人为天之生,人人直隶于天,人人自立自由。不能自立,为人所加,是六极之弱而无刚德,天演听之,人理则不可也。人各有界,若侵犯人之界,是压人之自立自由,悖天定之公理,尤不可也。子赣尝闻天道自立自由之学,以完人道之公理,急欲推行于天下。孔子以生当据乱,世尚幼稚,道虽极美,而行之太早,则如幼童无保傅,易滋流弊,须待进化至升平太平,乃能行之。……近者世近升平,自由之义渐明,实子赣为之祖,而皆孔学之一支一体也。”〔121〕此处以西洋“自主自由之学”、“天演进化”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91
1702083592
《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一段,《论语注》释读云:“盖孔子之志,在大同之道,不能行于时,欲与二三子行之。……大同者,孔门之归宿,虽小康之世未可尽行,而孔门远志则时时行之,故往往于微言见之。……人道多偏枯,多险诐,无由成公德,合天亲,致平等,共进化,故有一夫不得所,伤圣人之心,害大众之化。故大同必老安、少怀、友信,绝去仅私其家之事,乃可成大同之道也。”〔122〕此处以西洋“平等”之说、“进化”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93
1702083594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悦”一段,《论语注》释读云:“旧俗男女相见,君夫人礼宾,如今泰西仪。自阳侯杀缪侯而娶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自是男女别隔。孔子以人权各有自立,大同固可相见,盖特行之,故见南子。子路习闻小康之制,以为男女不当见,尤疾淫乱之人,因疑怪孔子。盖笃守小康者,见大同之举动无不怪也。旧注以为疑,亦泥于小康之道,故不能明。”〔123〕此处以西洋“人权”之说、“进化”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95
1702083596
《论语·雍也》“子赣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一段,《论语注》释读云:“博爱之谓仁。盖仁者,日以施人民、济众生为事者。……孔子以仁为施济之理,若能博济众生,令一夫无失其所,一物皆得其生,则非徒有仁人之心,必有圣人之才,有圣人之道,神而不测,乃可致也。然且万物并育而相害,博施于民已极难,博济众生为尤难。不杀众生之义,乱世、升平未能行之,须至人人平等之后,至人、物平等之时,太平时之太平,乃能行之。……进化有次第,当据乱之世去此甚远,实未能一超直至也。”〔124〕此处以西洋“博爱”之说、“平等”之说、“进化”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97
1702083598
《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一段,《论语注》释读云:“愚谓天地者生之本,众生原出于天,皆为同气,故万物一体,本无贵贱,以公理论之,原当戒杀。惟进化有次第,方当据乱世时,禽兽逼人,人尚与禽兽争为生存。……盖进化有渐进,仁民有渐进,爱物亦有渐进,此皆圣人所无可如何,欲骤进而未能者。今已数千年,尚未戒杀,非徒不能不杀物,人道尚相争相杀,其去众生平等之世甚远也。”〔125〕此处以西洋“进化”之说、“平等”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599
1702083600
《论语·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一段,《论语注》释读云:“圣者,神明人道之变化;仁者,元德博爱,人道之备也。为之,谓为仁、圣之道。”〔126〕此处以西洋“博爱”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601
1702083602
《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段,《论语注》释读云:“仁者公德,博爱无私,万物一体者。人者仁也,故人人皆有仁之责任,人人皆当相爱相救。为人一日,即当尽一日之责,无可辞避。”〔127〕此处以西洋“博爱”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603
1702083604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段,《论语注》释读云:“愚观泰西学校,必有诗、礼、乐三者,以为学级,人人童而习之。其诗歌,皆有爱国爱种,兴起其仁心;其礼,自饮食、起居、宾客、军国之礼皆熟习,而有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节,以应人接事;其乐,则凡歌词、琴曲、跳舞,岁时皆习熟,而有以陶畅其性灵,舞蹈其手足,故人多成材。一切科学皆为专门,惟诗、礼、乐为普通之学,无人不习。孔子之道乃大行于欧美,而反失于故国也。今学者更当光复故物,以求成材矣。”〔128〕此处以“泰西学校”之制释读儒学。
1702083605
1702083606
《论语·泰伯》“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一段,《论语注》释读云:“盖行其救人之素志,则一物不得所,若己饥溺之。然天下虽大,自至人视之,犹一吷也。苟无此夙志大识,则一命之荣,震动其心,死生其命矣,况天下乎?此实为立宪君主之法,虽有天下而实公天下,故不与。舜恭己垂裳,南面无为。禹之劳为公仆,而不敢有君天下之心。借舜、禹以明之,孔子之微言也。”〔129〕此处以西洋“君主立宪”之制释读儒学。
1702083607
1702083608
《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一段,《论语注》释读云:“孔子志在大同、天下为公之世,故最尊尧舜。……其示现之迹,或以君而创民主之事,或以民而为教主之业,广大高明,血气尊亲,然声色之化民,末也。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微妙广远,无所不在,为太平世之民主可也,为乱世之君主可也,为选用舜、禹、皋陶、益可也,兼容共工、驩兜可也。龙蛇杂沓,兰艾并生,此天所以为大也。来为中国之圣人可也,来为此地之教主可也。”〔130〕此处以西洋“君主”、“民主”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609
1702083610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一段,《论语注》释读云:“盖至孔子而肇制文明之法,垂之后世,乃为人道之始,为文明之王。盖孔子未生以前,乱世野蛮,不足为人道也。盖人道进化以文明为率,而孔子之道尤尚文明。……盖孔子上受天命,为文明之教主、文明之法王,自命如此,并不谦逊矣。”〔131〕此处以西洋“进化”之说、“文明野蛮”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611
1702083612
《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一段,《论语注》释读云:“兼人,谓胜人也。有父兄在,服从之义也。闻斯行之,自由之义也。孔子两义并存,各视其人而药之,亦各视其时而施之。非其时、非其人而妄行自由不可,非其时非其人而妄行服从亦不可也。”〔132〕此处以西洋“自由”之说释读儒学。
1702083613
[
上一页 ]
[ :1.7020835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