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83906
1702083907
吾人所以谓钱穆以“尊孔即尊西”评康氏是一种失,只因为此种评判完全不合于康氏第一期与第四期之思想实际。第一期“援西入儒(中)”,是以“中学中理”为刀俎,以“西学西理”为鱼肉,不存在“尊西”的问题。第四期“以儒(中)化西”,是以“中学中理”为大视野,以“西学西理”为小视野,以中土为较高级社会形态(“升平世”),以西洋为较低级社会形态(“据乱世”),也不存在“尊西”的问题。换言之,康有为“始终尊孔”,却并不“始终尊西”,此所以不能谓“尊孔即尊西”也,此所以钱穆之评判有失也。
1702083908
1702083909
然则第二期“以西化儒(中)”是不是“尊孔即尊西”呢?有时候是,但并非尽然。第三期“儒(中)西并尊”是不是“尊孔即尊西”呢?基本上不是。处在二、三期转折点上的《大同书》,就明确地把“尊孔”限定为“中学中理”。如其言“论万国有人伦而族制莫如中国之盛,故人类最繁”〔257〕,此可判为“尊孔”,然不得判为“尊西”。又言“论有父子之道人类乃强盛”〔258〕,此可判为“尊孔”,不得判为“尊西”。又言“论孝为报德宜重”、“论欧美人子之薄报”、“论欧美薄父母由于重夫妇”〔259〕,此可判为“尊孔”,不得判为“尊西”。又言“论孝报欧美不如中国,耶教不如孔教”〔260〕,更是只可判为“尊孔”,不可判为“尊西”。更言“耶稣之教,至大同则灭”、“故大同之后,始为仙学,后为佛学,下智为仙学,上智为佛学”〔261〕,表明康有为只把“西学西理”视为人类历史某个阶段(如据乱世,顶多升平世)之学问,不视为“普世价值”,更不视为“最高真理”。“最高真理”、“最高学问”、“普世价值”之类,只能到东方,到“中学中理”中去寻求。
1702083910
1702083911
总之康氏“尊孔”,不是为了“尊西”,有时“尊西”,只是为了更好地“尊孔”,故“尊孔非尊西”也。如此则可断言,钱穆“尊孔即尊西”之评判,乃是一种误判,非为“的论”也。
1702083912
1702083913
陈独秀评判康有为,有一得两失。一得者,谓康氏仿耶教而立孔教“实为不必也”;一失者,以为康氏处理儒(中)西关系之格式“同于叶德辉、张之洞”也;再失者,以为康氏政治上以虚君共和代民主共和乃是“一文不值”也。
1702083914
1702083915
1916年10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刊发《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云:“吾最后尚有一言以正告康先生曰:吾国非宗教国,吾国人非印度犹太人,宗教信仰心,由来薄弱。教界伟人,不生此土,即勉强杜撰一教宗,设立一教主,亦必无何等威权,何种荣耀。……吾民之德敝治污,其最大原因,即在耳目头脑中无高尚纯洁之人物为之模范,社会之中枢,万事循之退化。……若康先生者,吾国之耆宿,社会之中枢也,但务端正其心,廉洁其行,以为小子后生之模范,则裨益于风俗人心者,至大且捷,不必远道乞灵于孔教也。”〔262〕西洋强盛,非赖耶教;中土强盛,又何必立孔教而后为。中国五千年强盛,非立教促成;二百年衰败,亦非无教而致。故立教非为拯救中国之良方。陈独秀评康氏仿耶教而立孔教为“不必”,是其得也。
1702083916
1702083917
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刊发《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云:“不图当日所谓离经畔道之名教罪人康有为,今亦变而与夫未开化时代之人物之思想同一臭味。其或自以为韩愈、孟轲,他人读其文章,竟可杂诸《翼教丛篇》、《劝学篇》中,而莫辨其伪。”〔263〕《翼教丛篇》者,湖南叶德辉反驳康派言论之代表作品也;《劝学篇》者,河北张之洞反驳康派言论之代表作品也。杂康氏于其中“莫辨真伪”,是谓康氏同叶、张两氏一样反对在中国施行“西洋文明大原之自由平等民权诸说”、“祇知歆羡坚甲利兵”。〔264〕此一评判实为不当,叶、张二氏讲“中体西用”,康氏并不多讲;康氏讲“儒(中)西并尊”,讲“以儒(中)化西”,叶、张二氏亦不讲之。最为关键的是,康氏讲求政治制度之变革,改君主制为虚君共和制,主张“变体”;而叶、张二氏不主张“变体”,反主张以西式武器“卫体”。这两种态度是有本质之不同的。总之以康氏与叶、张二氏为“同格”,乃陈独秀之失也。
1702083918
1702083919
1918年3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刊发《驳康有为〈共和平议〉》,云:“《共和平议》卷首题言,用《吕览》之例,有破其说者,酬千圆。吾观吕氏书,其自谓不能易一字,固是夸诞,然修词述事,毕竟有可取处。若康氏之《共和平议》,虽攻之使身无完肤,亦一文不值!盖其立论肤浅,多相矛盾,实无被攻之价值也。”〔265〕“一文不值”、“无被攻之价值”等评论,实在太苛。
1702083920
1702083921
检视《共和平议》,其言“中国若行民主虽有雄杰亦必酿乱而不能救国”〔266〕,难道一文不值吗?其言“中国必行民主制国必分裂”、“中国若仍行民主始于大分裂渐成小分裂终遂灭亡”〔267〕,难道一文不值吗?苏联其例也,南斯拉夫其例也!其言“民主政体可行于小国不可行于大国”、“民主能行于大国只有一美然美有特因”〔268〕,难道一文不值吗?其言曰“天下古今民主国无强者”、“罗马与英皆由民主改君主而后盛强”〔269〕,难道一文不值吗?总之,“富强高于民主”之论,难道一文不值吗?以“一文不值”驳《共和平议》,实即以“一文不值”驳“虚君共和”〔270〕。难道“虚君共和”果真一文不值吗?英、日等国即以“虚君共和”而致强盛,怎么能说“一文不值”呢?
1702083922
1702083923
冯友兰评判康有为,亦有一得一失。以“格义”评康氏,且认为其“必有”,是其得也;没有对中之人“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套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学术格式提出批评,是其失也。
1702083924
1702083925
冯氏《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云:“康有为的思想带有时代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称为‘格义’。……他是以旧的解释新的,以中国固有的文化的眼光批评西方传来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免用中国的历史去套西方的历史,用中国的理论去套西方的理论,这也可称为‘格义’。这种互相解释和批评,是两种文化在接触和融合的过程中所必有的现象。”〔271〕用“中学中理”去套“西学西理”,以“中学中理”为刀俎而以“西学西理”为鱼肉,被肯定为“必有的现象”,此乃冯氏评康氏之得。
1702083926
1702083927
《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又云:“但在近代维新时期中,主要倾向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看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西方文化。在现代革命时期中,主要倾向是从西方文化的观点看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套中国传统文化。前者是用旧的批评和赞赏新的,后者是用新的批评和赞赏旧的。”〔272〕于“中国学者”而言,究竟该用“中学中理”去套“西学西理”,还是该用“西学西理”去套“中学中理”,冯氏没有给出一个答案,此其失也。就康氏而言,其第一期“援西入儒(中)”、第四期“以儒(中)化西”,就是用“中学中理”去套“西学西理”;其第二期“以西化儒(中)”,就是用“西学西理”去套“中学中理”。康氏最后以“以儒(中)化西”为归宿,表明他自己的立场是很明确的:“中国学者”理应采取“以儒(中)化西”之格式。
1702083928
1702083929
总之冯氏不肯定康氏“以儒(中)化西”之立场为“必有”,不对两种立场之取舍给出一个明确态度,且未对中之人“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套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学术格式提出批评,乃是其失。
1702083930
1702083931
1702083932
中国儒学史 〔1〕 《康有为全集》第一集,姜义华等编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1702083933
1702083934
〔2〕 《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03页。
1702083935
1702083936
〔3〕 《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12页。
1702083937
1702083938
〔4〕 《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12页。
1702083939
1702083940
〔5〕 《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48页。
1702083941
1702083942
〔6〕 《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49页。
1702083943
1702083944
〔7〕 《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52页。
1702083945
1702083946
〔8〕 《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53页。
1702083947
1702083948
〔9〕 《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53页。
1702083949
1702083950
〔10〕 《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66页。
1702083951
1702083952
〔11〕 《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67页。
1702083953
1702083954
〔12〕 《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206页。
1702083955
[
上一页 ]
[ :1.7020839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