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84456
〔263〕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第230页。
1702084457
1702084458
〔264〕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第230页。
1702084459
1702084460
〔265〕 陈独秀:《驳康有为〈共和平议〉》,《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第348—349页。
1702084461
1702084462
〔266〕 《康有为全集》第十一集,第15页。
1702084463
1702084464
〔267〕 《康有为全集》第十一集,第16—17页。
1702084465
1702084466
〔268〕 《康有为全集》第十一集,第47—49页。
1702084467
1702084468
〔269〕 《康有为全集》第十一集,第49页。
1702084469
1702084470
〔270〕 驳“一言民主共和之害,一言虚君共和之利”,见《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第348页。
1702084471
1702084472
〔27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00—401页。
1702084473
1702084474
〔27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第401页。
1702084475
1702084476
1702084477
1702084478
1702084480
中国儒学史 第八章 章太炎的儒学
1702084481
1702084482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一字梅叔,别号太炎。曾改名绛。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革命家、思想家、学者。曾师事俞樾。学问广博,于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均有建树。哲学上倡“俱分进化”、“一切唯心”诸说。著述极丰,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行世,今人编有《章太炎全集》六册。
1702084483
1702084484
章太炎处理儒、西关系之格式,大致是始于“援儒入西”,中经“儒西并尊”,止于“援西入儒”或“援西入中”。以“体用模式”视之,实际上就是“吸纳西体西用之中体中用”。此种格式乃是对龚自珍、魏源、冯桂芬以降儒西关系处理格式之突破。
1702084485
1702084486
第一节 引进西洋自然科学与“以西释中”
1702084487
1702084488
光绪十七年至十九年(1891—1893),章氏肄业于杭州诂经精舍,留下读书札记若千,编为《膏兰室札记》(今存三卷),系考释儒家经籍或周秦诸子等著作中字义之书。
1702084489
1702084490
其考释之工具,已有源于“西学”者,如卷三《天》云:“麟按:天为积气,古人已知之。然未明言其旨趣。苟误仞为天自有气,为万物之元,则误矣。何者?果如其说,则日月行星,皆受气于天,天气当较万物为厚,而愈近天则气愈厚,愈远天则气愈薄。今何以地球以上,愈高而气愈薄耶?然则天必非万物所禀气矣。盖恒星皆日,其旁皆有行星,行星皆地。凡地球不知恒河沙数,每一地球,皆有空气。自空气中望外,不甚了了。昔人谓之蒙气,合无数地球之蒙气,望之则似苍苍者,斯所谓积气,斯所谓天,仍皆地气,非自成一气也。王育说奇字无云:天屈西地为无。夫天屈西北,即折柱之妄言耳,未为典要也。余谓无字从天而屈之,正谓天本无物。仲任徒以天意为人心,非有实物。而不知即苍苍之体,亦未尝于行星外自有一物也。天且无物,何论上帝!六经言上帝者,皆可以仲任说说之。至言天体,则犹未尽。凡施功于地球,以光热生长万物者,惟日耳。古圣知苍苍之体未尝有,而从俗称之为天,且时时称道,昭其寅畏,亦以民志未可苟违而已。然其意所尊事者,则固在日矣。故曰郊之祭也,大报天而主日。报天,从俗之言也;主日,圣人之精意也。”〔1〕
1702084491
1702084492
以上是引进西洋19世纪天文学之成果,并以其天体运动诸理论,重新释读中土典籍之“天”与“气”。
1702084493
1702084494
卷三《万物疏证》之“小引”云:“算术积世愈精,然欧几里生周末,《几何原本》遂为百世学者所宗,是算理固备于二千年前矣。中国惠施与欧几里时代相先后,其说见于《庄子》者,人第以名家缴绕亲之,不知其言算术,早与几何之理相符。间及致用,亦自算出,今录《天下》篇历物之意一节,为之疏证,以见保氏古学,固佚存于他书矣。”〔2〕明末徐光启已引介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入中国,但未及以其理释读中国思想。章氏以“欧氏几何”释读惠施之“历物十事”,实乃中国哲学史上之奇章,胡适、冯友兰诸辈未及也。
1702084495
1702084496
该章释“历物”云:“巧历亦谓巧算也,然则历物之意,即算物之意也。仅言其意,则与几何仅言其理者同,其致用者尚少也。”〔3〕
1702084497
1702084498
该章释“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云:“点、线、面、体,各以形殊。然点即小体,体即大点,其为一均也。几何以点为小极,体为大极,即此理矣。体大者,至空气愈高愈薄,至不及一刹那,修不可尽,如不绝根,是为无外。点小者,至原质,以化学法分之,不可破,是为无内。”〔4〕“不可破”之说,乃西洋哲人之思维,中土哲人无此“玄想”矣。换言之,中土哲人不讲“原质”,只讲“关系”,故以为“原质”必得还原为“关系”。“原质”还原为“关系”,则“原质破矣”。
1702084499
1702084500
该章释“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云:“此言极塙,试以方圆言,两者各相函也。于圆界作切线为方形,方在圆外,则圆为有,而圆界外所截皆无矣。于圆径作对角,凡四斜线而成方形,方在圆内,则方为有,而方边外所截皆无矣。然圆界方边,无论几何,其外所截,从其内而为大小,故曰其有厚,大者,其无厚,亦大。推之无穷数,其率若一,岂但千里哉!凡三角、觚棱、诸等边形,无论大小,其本形与虚线,皆有定率,理并放此。”〔5〕
1702084501
1702084502
该章释“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云:“天与地非真齐也,圆球一大一小,度数相合。人南北行,则南北极与之高下,是曰比也。山与泽非真平也,其在地面,一坳一突,薄若橘皮,本无足数。且山高至十五里止,海亦深至十五里止。对面有火山,则本处海底必深,所谓川竭而谷虚,邱夷而渊实也。是山之突,泽之坳,相抵则均,是曰平也。”〔6〕“山高至十五里止”,是谓高于十五里则山无以承受;“海深至十五里止”,是谓深于十五里则地无以承受。如是类推,则城之中轴大于十五里,是否意味着城亦无以承受?按之果然。元大都据《周礼·考工记》有关“帝王之都”之理想布局而建,其中轴线之长为十五里(南起今天安门,北迄今健德桥);明代南移五里而重建,北京城中轴线之长仍为十五里(南起永定门,北迄钟鼓楼)。可知中国都城之营造,乃据于天地之数也。
1702084503
1702084504
该章释“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云:“赤道下日中,太平洋日睨。东半球之昼,西半球之夜,故曰日方中方睨也。然则朝菌日及,同时在此则生,在彼则死,不其然乎?”〔7〕
1702084505
[
上一页 ]
[ :1.7020844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