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84906e+09
1702084906
1702084907 但这一类的话在《齐物论释》中并不多见,整部《齐物论释》也就找到这三处。说明所谓“中西并尊”之“文化多元论”,并非章太炎解读庄子之核心框架。
1702084908
1702084909 其核心框架反而是“扬中抑西”、“援西入中”。这类的话在《齐物论释》中是很常见的。在第一章释庄子“夫随其成心而师之”一段话时,章氏说:“此论藏识中种子,即原型观念也。色法无为法外,大小乘皆立二十四种不相应行。近世康德立十二范畴,此皆繁碎。”〔193〕指康德哲学为“繁碎”,抬高“佛学”,显为“扬中抑西”之言。
1702084910
1702084911 在第一章释庄子“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一段话时,章氏说:“若海羯尔有无成之说,执箸空言,不可附合庄氏。”〔194〕“定本”更对此观点加以申说:“《大乘入楞伽经》云:‘外道群众,共兴恶见,言从有无生一切法,非有执箸分别为缘。’‘犹说诸法,非有无生,故名无生。’此学人所当知。”〔195〕指黑格尔逻辑学为“空言”,且暗责其为“外道”、“恶见”,抬高“庄氏”,又显为“扬中抑西”之言。
1702084912
1702084913 在第一章释庄子“今且有言于此”一段话时,章氏说:“世人或谓学术典言,有异恒语,此土名义,不能剀切,远西即无斯过。此亦不然。彼土学者新立一义,无文可诠,即取希腊罗甸旧语,转变成名,聊以别于世俗,犹是引申名也。希腊旧语或有诠表学术者,义亦不全,形学本言实为测地,校其义界,通局有殊。乃至近世电学得名,语因虎魄,化学得名,语因黑土,(或云即埃及补提异名)。物理学名,语因药品。或因转语,或仍故名,何以言剀切乎?……本体者,本以有形质故言体,今究竟名中本体字,于所诠中非有质碍,不可搏掣,云何可说为本体?唯真如名最为精审,庄生犹言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196〕此处痛斥“西洋哲学概念胜于中国哲学概念”之观点,认为在“概念”上彼土不胜于中土,远西不胜于中国。以西洋哲学之“概念”无法解读中土哲学,如“本体”一词,根本不合于“中式思维”,因为“中式思维”根本不讲“形质”,不讲“质碍”。还不如用“真如”一词来得准确。这是著者所见清末以降中土哲人较早明确反对以“本体”释“中学”之言论,殊为难得。且明显又是“扬中抑西”之言。
1702084914
1702084915
1702084916 章氏接下来又说:“世人或言东西圣人心理不异,不悟真心固同生灭,心中所起事相分理有异,言语亦殊,彼圣不易阿邪声,此圣不易东西夏语,宁得奄如合符,泯无朕兆?精理故训,容态自殊,随顺显相,意趣相会,未有毕同之法也。”〔197〕这段话粗看上去,好像是倡导“中西并尊”;但联系上下文去看,还是为“扬中抑西”作铺垫的一段话。
1702084917
1702084918 在第三章释庄子“故昔尧问于舜曰”一段话时,章氏说:“如观近世有言无政府者,自谓至平等也,国邑州闾,泯然无间,贞廉诈佞,一切都捐,而犹横箸文野之见,必令机械日工,餐服愈美,劳形苦身,以就是业,而谓民职宜然,何其妄欤!故应务之论,以齐文野为究极。”〔198〕此虽非“扬中”之言,然确系“抑西”之言。
1702084919
1702084920 “定本”第五章在初本基础上,增加了两段话。在增加的第一段话中,章氏说:“康德之批判哲学,《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乃庄生所笼罩,自非天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尔。则天倪所证,宁独生空,固有法空,即彼我执法执,亦不离是真妄一原,假实相荡,又非徒以自悟,乃更为悟他之齐斧也。”〔199〕这显然是典型的“援西入中”之言,庄学可以“笼罩”康德哲学,可以成为“了悟”康德哲学之“齐斧”,这样的学术勇气与气魄,非章氏不能有也。
1702084921
1702084922 在第六章释庄子“罔两问景曰”一段话时,章氏云:“本无疑义,徒以世人误执一因一果,遂堕疑处,箫宾閜尔、弭尔皆不精解因果别相,何论苟谈名理者乎!”〔200〕此处指斥斯宾塞、穆勒不懂“因果律”,实乃发20世纪末西洋哲学家批判“因果律”之先声。
1702084923
1702084924 又云:“近世达者莫若箫宾閜尔,彼说物质常在之律,非实验所能知,惟依先在观念知之。然不悟此先在观念,即是法执。其去庄生之见,倜乎不及远矣!”〔201〕此处斥斯宾塞之学为“法执”,抬高庄学之地位,又属典型的“扬中抑西”之论。
1702084925
1702084926 在第七章释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胡蝶”一段话时,章氏说:“详夫寤寐殊流,孰为真妄,本无可知,康德谓以有觉时故知梦妄,此非了义之言。梦云觉云,计其时序,分处有生之半,若云以觉故知梦妄,亦可云以梦故知觉妄。”〔202〕此处斥康德哲学为“非了义之言”,不足以释庄学,自更是“扬中抑西”之言。
1702084927
1702084928 可知章氏撰写《齐物论释》所持之立场,不是“中西并尊”,而是“扬中抑西”;不是“援中入西”,而是“援西入中”;不是“多元论”,而是“不拒斥西学之中学一元论”。
1702084929
1702084930 其第六章释文结尾说:“乌虖!庄生振法言于七篇,列斯文于后世,所说然于然不然于不然义、所待又有待而然者义,圆音胜谛,超越人天。如何褊识之夫,不寻微旨,但以近见破之。世无达者,乃令随珠夜光,永埋尘翳。故伯牙寄弦于钟生,斯人发叹于惠墓。信乎臣之质死,旷二千年而不一悟也,悲夫!”〔203〕
1702084931
1702084932 “以近见破之”,就是以西洋哲学破庄学,章氏以为这是“褊识之夫”所为,是“世无达者”之征。其“扬中抑西”、“援西入中”之立场,愈益强化。
1702084933
1702084934 或问:章太炎处理儒、西关系之格式,究竟为何?著者固答曰:“援西入中”也。第一步他要打破“西学”之“普世神话”,第二步他要“援西入中”、“援西入儒”,第三步他要构建“吸纳西学之中学一元论”,小而言之,“吸纳西学之儒学一元论”。
1702084935
1702084936 第九节 章太炎思想之评价
1702084937
1702084938 贺麟《当代中国哲学》评《齐物论释》云:“他所著《齐物论释》一书,尤多奥义,且能运用西方无政府主义,个人放任主义等说,以发挥老、庄自然放任之旨。”〔204〕此处判章氏为“援中入西”。
1702084939
1702084940 又云:“他不单是反对传统的中国思想,他同样的反对西方的新思想。记得他反对宋儒的天理,但一样地反对西人所谓公理,……他提倡的是自由放任的自然生活,反对社会国家以公理为名来干预个人,侵略他国。”〔205〕此处判章氏为“中西并抑”。
1702084941
1702084942 又云:“他这种说法,不惟合乎素为退化观及循环观的中国人的脾胃,且与他的道家的自然主义相贯通。……因此对于整个文明社会的各种进步皆抱悲观。而对于整个日新月异的西方科学文明皆抱轻视隐忧的态度。章氏此说相当有力,且代表当时许多中国学人对西方新文明的共同看法。”〔206〕此处判章氏为“扬中抑西”。
1702084943
1702084944 又云:“现代西洋哲学,大都陷于支离繁琐之分析名相。能由分析名相而进于排遣名相的哲学家,除怀惕黑教授外,余不多觏。……由‘回真向俗’一点,我们可以知道他晚年比较留心政局,回复到儒家。他晚年创办一个刊物,叫做《华国》,一方面意识到他有昌明国学的重任,一方面鉴于社会风纪的败坏,国势的衰弱,他每以气节鼓励青年,并特别表扬孔门中有勇知方的‘子路’,而反对定疏的性理之辨,即谓其思想渐趋于接近陆、王,亦无不可。”〔207〕此处视西洋哲学为“圆融超迈的境界”之一个环节,判章氏为“援西入中”。
1702084945
1702084946 可知贺麟论章太炎,基本上涉及了章氏从“援中入西”或“中西并抑”到“扬中抑西”,最终达到“援西入中”、“援西入儒”之全过程,是一份十分全面而深刻的“评语”。
1702084947
1702084948 钱穆《国学概论》论章太炎云:“至于最近学者,转治西人哲学,反以证说古籍,而子学遂大白。最先为余杭章炳麟,以佛理及西说阐发诸子,于墨、庄、荀、韩诸家皆有创见。绩溪胡适,新会梁启超继之,而子学遂风靡一世。”〔208〕此处只论及章氏“援中入西”之阶段,未及其“援西入中”之最终归依。
1702084949
1702084950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有《章太炎剖析》一文,视章太炎与谭嗣同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真正具有哲学上的思辨兴趣和独特性,企图综合古今中外铸冶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体系”的仅有的两人。〔209〕并将章太炎的哲学体系判定为“援西入中”:“但正如章在道德问题上由幸福论走向反幸福论的康德一样,他在哲学上也是由休谟的怀疑论走到康德的先验论,再归宿于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佛学唯识宗。”〔210〕此处没有判章氏为“援西入儒”,但判其为“援西入中”。
1702084951
1702084952 总之章氏处理儒、西关系之格式,是“援西入儒”,至少是“援西入中”,此非为著者一人之私见,乃系很多学者之共同认识,只是他们没有明确表出而已。
1702084953
1702084954 〔1〕 《章太炎全集》(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92—293页。
1702084955
[ 上一页 ]  [ :1.7020849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