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85799
〔97〕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427页。
1702085800
1702085801
〔98〕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429页。
1702085802
1702085803
1702085804
1702085805
1702085807
中国儒学史 结语 儒(中)学之“观念西化”及其可能前景
1702085808
1702085809
儒(中)学之“观念西化”,在如此背景下展开:西元19世纪中期以来,儒(中)学在器用层面上,尤其道体层面上之退却,使其在观念层面上之退却,成为可能。在西洋文化之强力冲击面前,不仅儒(中)学之“用”、“器”方面被西化,且其“体”、“道”方面亦被冲垮,儒(中)学失去最强有力之凭借与支柱;儒(中)学退却到如此地步,除了自以为是真理之某些观念外,已经一无所有。
1702085810
1702085811
这些观念是儒(中)学最后之避难所,是其借以反击西洋文化之最后一批武器。在这场与西洋文化旷日持久之战斗中,儒(中)学只剩下最后一次机会。儒(中)学必须组织一场最后的、决定自己命运之反击,反击之成败,将决定中华文化未来之走向。
1702085812
1702085813
反击之结果,是其在观念层面上又一次大退却。此方面至今为中土学人所津津乐道者,约有如下数端:
1702085814
1702085815
首先是自然观念之大退却。退却之结果,是儒(中)学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观,让位给西洋天人相分的机械论宇宙观。这被学者视为一种“进步”。儒(中)学曾经假定:(一)自然是有机体;(二)此有机体是一“生命—创造”过程;(三)此自然秩序根据于道德秩序;(四)人作为道德主体是此自然秩序之“参与”者,通过“至诚”而与天地合一。此一整套观念,曾统治中土思想界几千年,今在西洋科学冲击下,突然变得异常生疏、异常遥远、异常不可思议、异常与所谓“现代社会”隔离。
1702085816
1702085817
其次是道统观念之大退却。退却之结果,是儒(中)学退化、向后看之历史观念,让位于西洋进化、向前看之历史观念。这亦被学者视为一种“进步”。道统观念是儒(中)学中最顽强、支配中土社会最经久观念之一种,此种观念之基本含义为:(一)时间上,中土社会,甚至人类社会最优美完善之时代,是在三皇五帝时代,尧、舜、禹、周公时代;(二)完善之社会典章制度,系由上述朝代之圣王加孔子(至多再加孟子)所奠定,这些典章制度是各时代治国之标本和蓝图,是立国之根本,是国之体,是历史之核心,万万不能变易;(三)实际历史过程,即是返回此种完美、模仿此种社会状态之过程,历史研究即是得失评价,即是分清哪些符合祖先典章,哪些不符合。
1702085818
1702085819
在西洋文化冲撞下,现代中国出现系统之“疑古”热潮,在“道统”观念日益危殆之时,又予“道统”观念以沉重打击。三代历史不可考,证明“道统”不过是神话而已;对现代中国面临之特殊问题,祖先未提供亦无力提供现成答案,谓其已提供只能是假话。如此则中土必得采纳进步、进化等西洋观念。中土之首要任务是富强,欲达此目的,务必冲破祖先之束缚,彻底改造从制度到技术到观念之中土社会。中土历史第一次不是关注过去,而是关注现在与未来,不是向古代退还,而是向未来社会开拓,不是回过头向后看,而是昂首挺胸朝前走。
1702085820
1702085821
再次是道德至上观念之大退却。退却之结果,是儒(中)家之道德说教,让位给对行为合理性之追求,道德理性让位给实用理性。这同样被学者视为一种“进步”。“道德至上”曾是儒(中)学之基本信条;不追求行为是否合理,只追求行为是否与传统教导一致,亦曾是儒(中)学之根本观念。而现在,中土一步步迈入近代社会,同时也就一步步远离此种观念。面对列强之枪炮,道德说教软弱无力。
1702085822
1702085823
清廷有洞见之大臣想到要办洋务,要制造枪炮以夷制夷,此为道德理性向实用理性让步之第一步。洋务运动失败,更有有识之士要对中土制度作调整,此为追求行为合理性之第二步。辛亥革命起,中之人力图完全建立新秩序,对生活与社会作全新改造,终致将传统撇之一旁于不顾。尽管此种步步进逼之对行为合理性的追求,是在被迫情形下完成的,是在列强压力下应付危机之权宜之计,但它毕竟是使中土迈入所谓“近代社会”之根本转变。〔1〕
1702085824
1702085825
儒(中)学在观念层面上之退却,把中之人推到十分难堪之境地:一方面是中土必须“近代化”,必须迅速迈入近代社会,而只有让儒(中)学退却,从器用到道体再到观念完全退却,才有可能实现此目标;另一方面是中华文化必须留存,中之人是在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浸染中长大,若儒(中)学完全退却,失去存在空间,则意味着中土民族心灵失去家园,失去安顿。中之人就此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失去赖以自立之精神支柱。
1702085826
1702085827
中土要迈入近代世界,就必须放弃心灵之家;要保留心灵之家,便无法真正迈入近代社会。中之人是否只能在此种残酷的“两难选择”中苟延残喘?能否找到一条路,让中之人既成为所谓“现代人”,又不至于丧失心灵之家而成“异乡人”?找到如此之路,正是“中土学者”下一个甲子或下两个甲子,必须完成之使命。
1702085828
1702085829
著者作为“中土学者”之一员,亦正致力于此。现就目前所得,贡献于方家,祈望得到批评。
1702085830
1702085831
兹选取“内在关系论”、“大心论”、“功能主义”、“大利主义”、“大知主义”、“大义主义”等几个视角,略略展示儒(中)学在未来之可能前景。
1702085832
1702085833
第一节 “内在关系论”可能在未来得到弘扬
1702085834
1702085835
“内在关系说”由英哲格林(T. H. Green,1836—1882)提出,布拉德雷(F. H. Bradley,1846—1924)加以发挥,主张每一个体事物均与其他个体事物互为前提,互相影响,构成一有内在关系、关系可以改变关系者性质之有机整体。“机体论者”或“有机论者”常持此种观点。
1702085836
1702085837
与之相对者,则为“外在关系说”,由英哲罗素(B. Russell,1872—1970)针对布拉德雷而提出,主张关系不改变关系者之性质与面貌,进入关系之关系者与未进入关系前或既退出关系后保持同一,认为只有少数关系属“内在关系”,天地万物之间之关系乃是“外在关系”。“多元论者”或“机械论者”常持此种观点。
1702085838
1702085839
自人与人之关系、人与物之关系、物与物之关系三方面而观,西洋哲学中主张人与人之关系为“内在关系”者,实在太少,因此种观念与近代以降西洋“个人主义”之主潮相违背。讲“个人主义”,就必得承认“个人”之独立与自我决定,个人之生死得失与父母兄弟姐妹无关,更与周遭人等无关,“个人自由”之唯一限制是“他人自由”。可知讲“个人主义”,即无法讲“内在关系”,因“内在关系”是主张脱离人体之四肢不再是真正之四肢,脱离整体之“个人”不再是真正之“个人”。
1702085840
1702085841
如此则个人之得失生死,不仅与父母兄弟姐妹关系密切,不仅与“家庭”关系密切,且与周遭人等同样关系密切。如此则“个人”必得为整体尽义务,为整体而牺牲,并唯有在“义务”与“牺牲”中方能得其“自我”之真正实现。“个人主义”不出现于中土,只因“中式思维”自古即强调人与人之“内在相关”;“个人主义”所以横行于西洋,只因近代以降之“西式思维”片面强调人与人之“外在相关”。西洋哲学家少有人讲人与人之间之“内在关系”,只因“机体论”不是西洋哲学之主流。
1702085842
1702085843
西洋有少数思想家讲人与人之间之“内在关系”,有少数思想家讲人与物之间之“内在关系”,却几乎找不到思想家讲物与物之间之“内在关系”。西洋文明,尤其近代以降之西洋文明,完全建立在人别于物、人隔于物、人优于物之假定之上,完全建立在如此一种“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之上。“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只讲“人类中心论”,根本不承认人与物处在“内在关系”中,根本不承认“人”只有在对“物”之关系中方能得到“定义”,根本不承认“人”脱离“物”便不再是真正意义上之“人”,就如不承认脱离人体之四肢不再是真正之四肢、脱离整体之“个人”不再是真正之个人一样。“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把“人”推到“物”之对立面,造成“人”之无家可归。
1702085844
1702085845
西洋学者常常指责“中式思维”不讲“人本主义”,不讲“人道主义”,此指责不为错,然其出发点却是错的。他们指责中土,是想证明西洋思想之真、西洋思想之优,是要衬托中土思想之假、中土思想之劣。这个出发点就错了。“中式思维”不讲“人本主义”,正是其伟大贡献;“中式思维”不讲“人道主义”,正是其伟大贡献。“人”被中土思想定位为“万物中之一物”,乃是一正确观念,是一高于、优于西洋思想之观念。
1702085846
1702085847
中土思想根本不认为“西式人本主义”是必需的,是正确的,根本不认为“西式人道主义”是必需的,是正确的。中土思想自古即不认为人别于物、人隔于物、人优于物。中之人所谓“天下万物”之“物”,是包含“人”在其中的,“人”并非“物”之外、之上之另一种更高级“存在”。“人”作为“家”之一分子,要尽责于“家”;“人”作为“国”之一分子,要尽责于“国”;“人”作为“天地”之一分子,要尽责于“天地”。其尽责于“家”,就是其“个人”之小实现;其尽责于“国”,就是其“个人”之中实现;其尽责于“天地”,就是其“个人”之大实现。其以“西式个人主义”之面貌出场,就是其“个人”之“不实现”。
1702085848
[
上一页 ]
[ :1.7020857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