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87481
(9) 熊十力:《新唯识论赘语和删定记》,第6页。
1702087482
1702087483
(10) 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第248页。
1702087484
1702087485
(11)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247页。
1702087486
1702087487
(12)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313—314页。
1702087488
1702087489
(13)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250页。
1702087490
1702087491
(14)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参见第二章,第十二节《依循“在之中”本身制定方向,从而草描出“在世界之中存在”》,第65—74页。
1702087492
1702087493
(15) 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16页。
1702087494
1702087495
(16) 〔英〕R. D. 莱恩:《分裂的自我》,贵州出版社,1994年,第28页。
1702087496
1702087497
(17)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275页。
1702087498
1702087499
(18)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251页。
1702087500
1702087501
(19) 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第250—251页。
1702087502
1702087503
(20)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251页。
1702087504
1702087505
(21)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249页。
1702087506
1702087507
(22)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253—254页。
1702087508
1702087509
(23)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301—302页。
1702087510
1702087511
(24)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328页。
1702087512
1702087513
(25)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318页。
1702087514
1702087515
(26)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328页。
1702087516
1702087517
1702087518
1702087519
1702087521
中国儒学史 第四章 冯友兰的新理学
1702087522
1702087524
第一节 《新理学》的形上学
1702087525
1702087526
无疑,冯友兰是现代新儒学思想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曾经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新理学》一书所以名为“新理学”,是因为他所讲的“新理学”思想系统,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而所以说“大体上”,是因为在许多点上,他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与宋明以来的理学有不同之处,所以称为“新理学”。
1702087527
1702087528
其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冯友兰自觉地运用西方逻辑分析方法来接着宋明理学讲。按照他本人的说法是,运用现代逻辑学的成就,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使那些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这就是接着讲和照着讲的分别。
1702087529
1702087530
冯友兰极其重视逻辑分析方法在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内的应用。他说:“冯友兰分析哲学是从逻辑入门的,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从逻辑学‘悟入’,用今人的话说,就是从逻辑学‘打开一个缺口’。”(《中国现代哲学史》)
[
上一页 ]
[ :1.7020874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