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87973e+09
1702087973
1702087974 与他们不同,熊十力基本上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哲学家。他维护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立场更为积极。他的哲学思想体系就是本体论或形而上学。他说:“学问当分二途:曰科学,曰哲学。科学,根本是从实用出发,易言之,即从日常生活的经验里出发。……哲学自从科学发展以后,他底范围日益缩小。究极言之,只有本体论是哲学的范围,除此之外,几乎皆是科学的领域。……哲学思想本不可以有限界言,然而本体论究是阐明万化根源,是一切智智,与科学但为各部门的重视者不可同日而语。则谓哲学建本立极,只是本体论,要不为过。夫哲学所穷究的,即是本体。”(96)洪谦或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们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或科学,而是一种活动,它的任务就是要说明或明确科学命题的意义。总之,哲学没有自己的独立性,没有自己独立的领地,而只不过是科学的附庸,只不过是科学范围之内的一种活动。而熊十力却不这么看,他指出人的智有性智和量智的区别。“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底觉悟。”“量智是思量和推度,或明辨事物之理则,及于所行所历,简择得失等等的作用故,故说明量智,亦名理智。此智,元是性智的发用,而卒别于性智,因为性智作用,依官能而发现,即官能得假之以自用。”(97)他认为,性智是一切智中最上的智,它要高于量智。本体是需要性智才得体认,而量智的运用形成的是知识。他于是这样说道:“哲学所以站得住者,只以本体论是科学所夺不去的。我们正以未得证体,才研究知识论。今乃立意不承有本体,而只在知识论上钻来钻去,终无结果,如何不是脱离哲学的立场?凡此种种妄见,如前哲所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此其谬误,实由不务反识本心。易言之,即不了万物本源,与吾人真性,本非有二。遂至妄臆宇宙本体为离自心而外在,故乃凭量智以向外求索,及其求索不可得,犹复不已于求索,则且以意想而有所安立。学者各凭意想,聚讼不休,则又相戒勿谈本体,于是盘旋知识窠臼,而正智之途塞,人顾自迷其所以生之理。”(98)由于人们认识不到本体,所以才凭借量智向外逐物,在知识论上纠缠不休,所以才认识不清哲学的真正目的在于认识本体。
1702087975
1702087976 根据熊十力的这种看法,知识论的研究不是哲学内容,更不是哲学追求的目标。很显然,这样的看法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思潮是背道而驰的。从笛卡尔、洛克以后的西方哲学史的重点似乎一直是在知识论方面的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论的转向”。所以在西方哲学中,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如果不去研究知识论,不建立自己的知识理论的体系,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可见,在西方哲学中,知识理论恰恰是哲学的中心内容。而形而上学在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却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历史中渐渐地隐去。熊十力不可能不知道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他的上述思想似乎就是批评西方哲学的这种发展趋势。冯友兰和金岳霖都在西方学习哲学多年,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更是了如指掌,但是他们似乎也没有为这种哲学发展的趋势所动,而仍然执著地坚持着形而上学的立场,花了极大的精力来创建自己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冯友兰认为,形而上学是“最哲学底哲学”。金岳霖也明确地指出“玄学是统摄全部哲学的”。他虽然在知识理论的研究上花了极大的工夫和时间,但他对知识理论的基本观点却是,知识理论应该是以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为基础的。
1702087977
1702087978 总之,上述的哲学家们都毫不犹豫地坚持形而上学才是哲学的核心内容的哲学立场。在冯友兰的哲学研究生涯中,他似乎从来也没有在知识论研究的领域中下过工夫,写过文章。作为哲学家,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人生哲学的研究之中了。他的哲学就是他的“新理学”。在“新理学”中知识论是没有地位的。
1702087979
1702087980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哲学虽然受到西方哲学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现代哲学还是在走着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上面所作比较的意图就是要显示中西哲学之间的区别。
1702087981
1702087982 (1) 冯友兰:《新知言》,《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67页。
1702087983
1702087984 (2) 冯友兰:《新原道》,《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6—147页。
1702087985
1702087986 (3) 冯友兰:《新原道》,第148页。
1702087987
1702087988 (4) 冯友兰:《新知言》,第223页。
1702087989
1702087990 (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78页。
1702087991
1702087992 (6) 冯友兰:《新理学》,《三松堂全集》,第四卷,第12页。
1702087993
1702087994 (7) 冯友兰:《新理学》,第12页。
1702087995
1702087996 (8) 冯友兰:《新知言》,第174页。
1702087997
1702087998 (9) 冯友兰:《新知言》,第179页。
1702087999
1702088000 (10) 冯友兰:《新原道》,第148页。
1702088001
1702088002 (11) 冯友兰:《新原道》,第150页。
1702088003
1702088004 (12) 冯友兰:《新原道》,第152页。
1702088005
1702088006 (13) 冯友兰:《新原道》,第153页。
1702088007
1702088008 (14) 冯友兰:《新知言》,第219页。
1702088009
1702088010 (15) 〔英〕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41页。
1702088011
1702088012 (16) 冯友兰:《新原道》,第154页。
1702088013
1702088014 (17) 冯友兰:《新原道》,第245页。
1702088015
1702088016 (18) 冯友兰:《新知言》,第233—234页。
1702088017
1702088018 (19) 冯友兰:《新知言》,第178页。
1702088019
1702088020 (20) 冯友兰:《新知言》,第219页。
1702088021
1702088022 (21) 冯友兰:《新知言》,第178页。
[ 上一页 ]  [ :1.7020879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