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0321e+09
1702090321
1702090322 此九境者,只是吾人之心灵生命与其所对境有感通之一事之原可分为三,而此中之三,皆可存于此三中之一,所开出。故约而论之,则此九可约为三,三可约为‘吾人之心灵生命与境有感通’之一事而已。(68)
1702090323
1702090324 也就是说,心灵九境的形上学体系,可以归结为心灵感通之境这一件事情。唐君毅认为,心灵活动与感通之境,为人人俱有,但是活动的范围和境之感通的程度,则有所不同。程度越高,活动范围越大,所通之境越广,越近于生命的无限。唐君毅哲学之目标,并非教人陷溺于他的哲学,而是归于成教以立人极,使世人对自己的心灵活动与其所感通之境,能够如实知,真实行。同时希望自己的哲学成为接通与超越诸异彩纷呈之哲学的桥梁和道路。希望世人的心灵在经历他所构建的这九个境界之后,能沟通古今中外诸大哲的哲学境界,从而成就生命的悠远和无限。这应是另一种“通”吧。
1702090325
1702090326 唐君毅认为,心灵之知,最初是外照而非内照,即觉他而非自觉,心灵只是隐匿于后,成为外在客体的背景,故心灵感通之境首先为客观境。客观境中,是心灵对外物的认识之境。
1702090327
1702090328 客观境中第一境为万物散殊境,于其中观个体界一一个体之相。也就是心灵与个体感通所成之境。“万物散殊”出自《礼记·乐记》篇。唐君毅引用以谓万物各自相别,一一自立为个体。唐君毅将心灵外向而观个体物所成之境,称为万物散殊境。物的含义很广,只要各为一存在,散殊并列于世界或时间空间中者,都可称为物。物与事意近,又可换用或连用,称为事物或物事。物是时空中的物,所以物总与史地意识相联。世间一切个体事物的史地知识,个人自求生存、保其个体的欲望,都根于此境,一切个体主义的知识论,形上学和人生哲学,都归于此境之哲学。
1702090329
1702090330 第二境为依类成化境,由个体进而观其类,也即是心灵与群体感通所成之境。人根据性相、形相观万物,形成类的概念,而将万物分门别类。事物自持其类,自化其类于宇宙之中,就形成一个依类成化的世界,心灵对此依类分别、变化的事物之认识,就形成了依类成化境。万物可以分类来认识,同样,人自身也总在一定的生活习惯中,在所习之类的生活中行,以成自身之变化。人的思想和认识之形成,也是由类之概念作为基本的语言单位来构成和表达。所以,宇宙万物和人的生活、思想,都犹如在类的网络之中,无所逃之于外。唐君毅将一切关于事物之类的知识,以种类为本的知识论,形上学,人生哲学,都归此境之哲学。
1702090331
1702090332 第三境为功能序运境,于其中观因果界,目的手段界。唐君毅所说的功能序运境就是:
1702090333
1702090334 指一事物或存有之功能,其次序运行表现于其他事物或存有所成之境。此所谓功能,与能力、效能、力用、效用,皆可视为同一义之语。(69)
1702090335
1702090336 如果说,万物散殊境和依类成化境主要是描述物之体或相,那么,功能序运境所要描述的就是体或相之用,也就是作为个体或类的物与其他物之间的关系。或说由一物之依类成化,进而观其对他物之因果。一切以事物因果关系为中心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知识,及人之以因求果,以手段达目的的行为和功名事业心,都根于此境,一切专论因果之知识论,只根据因果观念而建立的形上学与所有功利主义人生哲学,都归此境。
1702090337
1702090338 中三境为主观境。也就是心灵由外向而向内反转,观照自身以及自身创造的世界,自觉而非觉他境。
1702090339
1702090340 第一境为感觉互摄境,观心身关系与时空界。在这一境中,主体知客体之相内在于感觉,而此相所依之时空即内在于心灵本身,此推知客体的感觉主体本身独立,又可与各为一感觉主体的万物互摄,故为感觉互摄境。一切关于心身关系,感觉,记忆,想象与时空关系的知识及知识论,心身二元论,唯身论,泛心论之形上学,与一切重人与其感觉境相适应,以求生存之人生哲学,都归于此境。此境与前三境中的万物散殊境相应,同为显体,只是体之层位不同。
1702090341
1702090342 第二境为观照凌虚境,于其中观意义界。此境之形成,是由于人可于现实事物之上,抽象出一个纯相或意义的世界,宛若独立于现实世界而存在。此世界对心灵而显,由观照的心灵所统摄,故称观照凌虚境。一切由人对纯相、纯意义的直观而有的知识,与人之纯欣赏观照的态度,皆根于此境。哲学中之重此纯相纯意义的直观的现象学的知识论,形上学以及审美主义人生哲学,都归此境。此境与前三境中之依类成化境相应,虽层位不同,同为显相。
1702090343
1702090344 第三境为道德实践境,于其中观德行界。主要是人自觉其目的理想,求实现其意义于所感觉之现实界,化成人之行为,完成人之道德生活和道德人格。统摄这些的是人的道德实践心。人之本良心而有之道德观念,道德生活,道德人格之形成,都根于此境。有关的伦理学,知识论,形上学等都归此境。此境与前三境中的功能序运境相应,层位不同,同为发用。
1702090345
1702090346 上面两节所论,首先是人之心灵主体相对于客观世界所成之境,其次是人之心灵反观自身,作为感觉心灵,观照心灵,道德实践心灵,以主观摄客观所成之境。接下来所论之境,是超主客观之绝对境,形上境。唐君毅认为此三境的存在,“即在人初之只信其所崇敬亲爱之人之鬼神为有者,原依于人之道德心灵之情而谓其有”。(70)也就是说,形上境的,始于人的情感和信仰,也依赖于情感和信仰。
1702090347
1702090348 知识不能仅止于世间之学之分别知,而须化为智慧,运于人的生活,成就人有真实价值的生命存在。其中之哲学,不再是学,而是生命之教。其中第一境为归向一神境,于其中观神界。主要论一神教所谓的超主客,统主客之神境,此神为最高之实体。
1702090349
1702090350 第二境为我法二空境,于其中观法界。主要论佛教之观一切法界、法相,而见其同以性空为其法性,以破人“我法”二执而超主客之别,一切有情若皆证其执之空,即皆可彰显其佛心佛性,以得普度,而与佛同类。
1702090351
1702090352 第三境为天德流行境,又为尽性立命境,于其中观性命界。此主要论儒教之尽主观之性,以立客观之天命,而成此性命之流行,使性德之流行成天德之流行,而通主客,天人,物我,以超主客之分,此境通于中三境中之道德实践境,所以唐君毅认为又可成为至极的道德实践境。
1702090353
1702090354
1702090355
1702090356
1702090357 中国儒学史 [:1702022564]
1702090358 中国儒学史 第五节 唐君毅形上学的特质
1702090359
1702090360 唐君毅的老师熊十力一生致力于形上学体系的建构,虽然他也认为知识论(量论)很重要,但对知识论几无所涉,只能寄望于后人。作为熊先生的学生,唐君毅具有更深厚的西学功底,他一生主要也致力于形上学的建构,但是,其形上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上学,而是融合了知识论的形上学。
1702090361
1702090362 唐君毅著作中涉及知识论的著述不多,在《哲学概论》一书中,唐君毅将知识论作为一部分进行了专门论述,但应该说,这里所论述的知识论,还是倾向于就中西印哲学比较的角度进行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性的。
1702090363
1702090364 除了有关哲学史、哲学概论以及泛文化评论的著作之外,唐君毅自己独创的哲学很少独立的知识论。在其晚年著作《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的自序中,唐君毅曾谈到这一点:“关涉于哲学中之所谓形上学、知识论之问题,吾初欲于此书论之者,则三十余年来,除于吾之《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原论》之书,述及中西哲学时,偶加道及外,则迄未有所述著。盖欲及此形上学、知识论之问题,须与古今东西哲人之所言者,办交涉,兴争论,其事甚繁,未可轻易从事。尝欲俟学问之更有进,至自顾不能更有进时,乃从事此书之写作。”(71)可见,根据唐君毅此处之交代,唐君毅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应为一本形上学与知识论的著作。那么,唐君毅是如何处理形上学与知识论的关系的呢?
1702090365
1702090366 对于形上学和知识论的关系,唐君毅的观点是,实事的范围大而知识的范围小,所以他说:
1702090367
1702090368 形上学初并不须在知识论上立根,而可直接在其所接之一一实在事物之共同普遍之理或道,初尽可直接以此理此道,为所向往之对象,而一方求知此理此道;一方亦同时欲由此知,以接触实在事物,而非只在成就形上学之知识为目的者。其成就形上学知识,亦只是由形上学要求所发出之全部思想活动、精神活动之中间一段事。至于形上学知识之成为知识论所研究讨论之知识之一种,即为形上学知识既成后之一事。形上学知识,固不待知识论之加以研究讨论而后有者也。(72)
1702090369
1702090370 从唐君毅对形上学与知识论关系的论述可以看出,唐君毅并未将知识论和形上学置于同等的地位上,在唐君毅这里,似乎形上学优先于知识论。而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其《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所建立的首先是一形上学体系,对于知识的论述溶于其中,但与其说唐君毅是在同时表述他的知识论,不如说,对各类知识的论述,只是为了构筑形上学体系。唐君毅在《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中,将形上学和知识论做了完全的融合。当然,在本书对形上学体系进行建构的过程中,知识论是以对心灵九境所展示的各类知识进行介绍的面目出现的。生命心灵所开出的三向九境涉及各类知识问题,如客观境中的个体、类的概念以及因果关系等知识;主观境中的感觉知识、时空问题、数学、几何学、逻辑与哲学等问题的知识等,单纯就唐君毅对诸类知识的论述上讲,唐君毅并无新的创见,但是,唐君毅依照心灵之不同表现来说明九境不同的含义,不是由知识的角度去探讨关于知识的理论,而是在于:
[ 上一页 ]  [ :1.7020903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