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3238
1702093239
人生中潜伏的挑战不可胜数,《春秋》中记载的父子相残是其极端,就是日常生活中也一样有让普遍原则失效的境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没有以上那些讨论,很难理解孔子这里的用意。亲子之爱是一切美德和良善的根本,在“其父攘羊”的局面下就以“证”的方式舍去这种爱,去求硬性的、外在的“直”,这就是舍本逐末了。如果这种做法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被提倡,那么就难免出现伪善和“文革”中“反动家庭出身的子女”背叛家庭,出来举证父母的悲剧。但孔子在这里也并不是不讲是非,而事情难就难在“是非”总是活的、非现成的,不能全由别人或现成话语告之的。所以孔子要讲“仁者先难而后获”。一个“隐”字中已含有对于偷羊之举的贬抑,对法规习俗的尊重,并含有多少可能的规劝与不安。再者,这是孔子对一个具体事例的反应和评判,虽然有重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就如同一件出色的艺术作品对后来者的启发,但并不是在确定一条适用于一切情况的规则,因为每个事件都有它自身的情形与情理。就此而言,宋儒的“仁同体说”也还是过于空疏。不面对人间的这些悖谬和奇特的变易,在悲惨世道中挣扎出来,何谈“浑然与物同体”?这里需要的既有天良、坚忍,更有能让“好心”与“原则”进入困难情境之中的技艺或艺术。
1702093240
1702093241
现在来看《论语·雍也》的末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首先,这段话表明仁不是任何一种可对象化的品质,而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对待的切己方式;从正面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反面讲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其次,这种切己地相互对待的方式不是抽象的,不可以被普遍化地要求的;换言之,它不同于西方伦理中的“道德金律”。其理由在于:这种“切己”有实际生活的源头,即如上所述的亲子之爱。父母对子女难道不几乎天然地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吗?而能感受到这种天爱的子女不是也在孝行中回报这种爱吗?所以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三,“能近取譬”并不是现成可及的,如上面的“攘羊”事例所显示,它是一个如何在各种“复杂”的局面、有时甚至是令人绝望的悖论局面中合乎时机地实现出“譬(活的非现成的联系)”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深刻意义上的“艺”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和“智者”,或西方人讲的“义人”、“圣徒”、“殉道者”、“先知”、“哲学家”等都不能算是仁人的缘故。要成仁,要“能近取譬”,只有先学艺,也就是先做一个君子,“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能将天然的亲爱实现于人生与社会的各个维度和事情之中,并能在任何困难的境况中也能“好”之、“乐”之而无怨无悔、无厌无倦,成为一位仁者,一个能将人生当作艺术境域来“时中(能恰到好处地命中其要害)”的人。
1702093242
1702093243
[1]这并不是在否认孔子之前的古籍中有“仁”。相反,《诗》、《书》、《左传》等文献中的“仁”已经有了“爱人”、“亲亲”、“推爱及人”等意思。但正是孔子赋予了“仁”以更微妙的含义,这也就是本章要去揭示的。
1702093244
1702093245
[2]引自郝大维(David Hall)、安乐哲(Roger Ames)的《孔子哲学思微》(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 SUNY Press, 1987年,第111页。
1702093246
1702093247
[3]引自《孔子哲学思微》(英文版),第111页。
1702093248
1702093249
[4]《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22页。另见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74页。
1702093250
1702093251
[5]引自《孔子哲学思微》,第111页。
1702093252
1702093253
[6]黑格尔写道:“孔子的教训在莱布尼兹的时代曾轰动一时。……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会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哲学史讲演集》第一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第119—120页。)
1702093254
1702093255
[7]参见《孔子哲学思微》,第112—113页。
1702093256
1702093257
[8]比如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讲:“孔子的学生曾子曾以忠恕两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孔子的愿意的。所谓忠恕之道,就是以自己作为例子,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仁’这一范畴……(把它)看作指导生活、处理事务的普遍原则,认为可以‘终身行之’的绝对真理。”(第一册,第71—74页)
1702093258
1702093259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97页。
1702093260
1702093261
[10]程子语,引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雍也·颜渊、季路侍》。
1702093262
1702093263
[11]《二程遗书》,卷十七。
1702093264
1702093265
[12]《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学而·有子曰》。
1702093266
1702093267
[13]《二程遗书》,卷二上。
1702093268
1702093269
[14]《二程遗书》,卷二上。
1702093270
1702093271
[15]《二程遗书》,卷二上。
1702093272
1702093273
[16]牟宗三:《圆善论》,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309页。
1702093274
1702093275
[17]克塞诺芬尼:《残篇》11。
1702093276
1702093277
[18]译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第57—58页。
1702093278
1702093279
[19]陈觉玄:“《红楼梦》试论”,载《红楼梦参考资料选辑》(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358—359页。
1702093280
1702093281
[20]强调符为引者所加。
1702093282
1702093283
[21]《红楼梦》56回脂评。“《齐谐》”应取自《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有人说“齐谐”是书名,有人说是人名,但其指当是离开人生具体情境的虚构。
1702093284
1702093285
[22]“半旧”之说出自《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见王夫人屋中一色“半旧的”椅袱靠背。脂批在此做了一番精彩议论:“三字(指‘半旧的’)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淘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1702093286
1702093287
[23]《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
上一页 ]
[ :1.7020932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