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56e+09
1702095600
1702095601 如果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生于公元前551年,他便活了72岁(译按:应该是73岁)。根据种种理由,孔子很可能活到了这么大年纪。早在公元前498年,他的弟子子路就担任季氏宰的要职(《左传·定公十二年》)。《论语·为政第二》(孔子自谓“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认为孔子至少已活到了70岁(这可能不是确数),而总的来讲《论语》是把孔子刻画成了一位可尊敬的老人。所以,他可能就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左右。
1702095602
1702095603 [3]《孔子家语》(卷九)和《世家》都认定孔子之父名叫叔梁纥,这显然是认为这位叔梁纥与《左传·襄公十年》、《左传·襄公十七年》中的叔纥是同一人。可是,在这两个场合,《左传》(通常是以微不足道的借口提起孔子的名字)显然并没有明示叔纥就是孔子的父亲。那么,为什么在后来才认定了呢?原因可能简单得近乎荒唐。《论语·八佾第三》只把孔子之父记为“鄹(地之)人”,称孔子为“鄹人之子”,而《左传》提到的唯一的“鄹人”就是叔纥。对那些在早期文献中仔细搜寻有关孔子的片断材料的人来说,这无疑已是足够的了。
1702095604
1702095605 [4]见《论语·公冶长》首章,《论语·先进十一》“南容三复白圭”章、“颜渊死”章和《论语·季氏十六》“陈亢问于伯鱼”章。
1702095606
1702095607 [5]崔,卷四。
1702095608
1702095609 [6]不仅是我们不知道叔纥是孔子的父亲(见注),就是认为叔纥是鄹地大夫——大抵说他是邑宰的《孔子家语》(卷九)显然也没有适当的根据。唐朝的注释家孔颖达解释说,既然《左传》称“叔纥鄹人”,这就是说他是鄹地大夫(《左传注疏》卷三十一),这种说法并没有说服力。
1702095610
1702095611 ——译按:孔颖达之说依据的是《左传》记事体例。另外,《左传》是记年体史书,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是接续不断的,而都是散记在诸多年份和事件之中,有关孔子的记载也无例外。所以,以《左传》中关于孔子生平的记载缺乏连续性而质疑这些记载的真实性,是不值得肯定的。而在这个问题上,顾氏显然失之于随意。
1702095612
1702095613 [7]《论语·子罕第九》“大宰问”章。
1702095614
1702095615 [8]《论语·颜渊十二》“颜渊死”章。
1702095616
1702095617 [9]《国语》卷十五。
1702095618
1702095619 [10]《论语·子张十九》。《左传·昭公十七年》讲的一个故事说,孔子26岁时曾求教于郯子,但这并不值得重视。《论语》和《孟子》均未谈到郯子,而我们很希望在这两部书中出现孔子的老师。《左传》的这项记载把郯子与玄鸟、龙,各种“云官”、“火官”和“鸟官”,还有“五雉”和“九扈”等联系起来,这都具有后世神话的特点。
1702095620
1702095621 ——译按:《论语》和《孟子》没有记载的事情,未必就不是事实。特别是在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方面,《左传》和《国语》的记载应该与《论语》和《孟子》具有同样的价值。
1702095622
1702095623 [11]《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1702095624
1702095625 ——译按:孔子的文化修养,特别是他在古典文献方面的高深素养,不可能在这种工作中获得。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具有大家族背景的社会成员,才有学习这方面知识、得到这些方面相关训练的机会。
1702095626
1702095627 [12]——译按:《论语·子罕第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讲“君子不多”,并非自责,又非自卑。孔子一生颇多得益于“少也贱”的磨砺。在孔子看来,艰苦的生活固然不一定造就伟才,但在一定条件下却有助于伟才的成长。所以,孔子称赞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论语·子罕第九》)而不以为耻的精神。
1702095628
1702095629 [13]——译按:《论语·述而第七》:“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子罕第九》:“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1702095630
1702095631 [14]《论语·公冶长第五》:“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702095632
1702095633 ——译按:孔子抨击的“佞”人,只是无原则的善辩之人。孔子并不是没有口才,他与子贡等人的区别是以什么样的原则指导口才的使用。
1702095634
1702095635 [15]见本书第七章,原书页码第106页。
1702095636
1702095637 [16]——译按:《论语·颜渊十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论语·宪问十四》:“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1702095638
1702095639 [17]——译按:《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1702095640
1702095641 [18]——译按:这种结论稍嫌片面。事实上,孔子的收徒设教开始于30岁左右(详见拙作《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第16—18页)。只是到了晚年,当客观上从政无望时,孔子才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
1702095642
1702095643 [19]——译按:在孔子之前和同时,郑国的邓析、晋国的叔向和鲁国的少正卯等人,都以收授弟子而闻名,但他们或是为了个人生计,或是为了表现个人才能,或是为了与某个当政者做政治抗衡,而并没有像孔子一样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和行业,更没有像孔子一样为教育本身规定社会责任和目标。
1702095644
1702095645 [20]《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孔子33岁时,临终的孟氏首领孟僖子吩咐他的嗣子和另一个儿子求学于孔子,而他们后来也照此吩咐去做了。他们有时被认为是孔子的首批弟子。但这个故事有几方面的疑点。孟僖子吩咐之前,先讲述了孔子的高尚品质并概括了孔子的家世,说他是未继嗣的商朝天子(微子)的后代。而且,如果这兄弟二人(其中一人是后来有权势的孟氏家族的首领)早年做过孔子弟子,就应大力支持孔子,我们也盼望《论语》对此有记录。然而,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也没有证据说明他们是孔子弟子。(《论语·为政第二》、《论语·宪问十四》,南宫括和南容的身份最令人怀疑)
1702095646
1702095647 ——译按:《左传·昭公七年》所言二人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不过,顾氏的怀疑并不有力。据《左传》,此二人只是向孔子学礼,并没有像颜回等弟子那样长期求学于孔子,更谈不上是同道。孔子弟子如冉求等尚且不能在实际政治上全力支持孔子,遑论政治实权人物会有如此举动。另外,对于早期典籍,顾氏的态度也有问题。比如,对于《左传》中有关孔子的记载,不能随心所欲地此时相信这一处,彼时又怀疑另一处。对于《论语》,其中记载的事实固然大多可信,但并不能因此就下结论,凡是《论语》中没有记载的事件和人物都不可信;《论语》并不是孔子的“起居注”,而是在不断的散佚和增补中形成的。
1702095648
1702095649 [21]据《左传·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作为季氏家宰的子路,在当时的鲁国内政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此时,孔子53岁。传统说法(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认为,子路比孔子小9岁,此时44岁,这与周遭情形是一致的。另一位弟子曾皙,即弟子曾参的父亲(《孟子·离娄上》)也一定属于这个较早的集群。在《孟子·尽心下》中与曾皙一起被提到的另两位弟子(琴张和牧皮)在《论语》中未出现,而曾皙自己也只出现过一次(《论语·先进十一》)。很可能是《论语》无意中遗漏了一些孔子的早期学生。
[ 上一页 ]  [ :1.70209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