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5869
1702095870
[100]《孟子·万章下》:“孔子有公养之仕。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1702095871
1702095872
[101]《论语·子路十三》:“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这一章被认为是孔子就要主持卫国之政了,但是,这一段明显是虚构的。见本书第十三章注[46]。
1702095873
1702095874
——译按:顾氏此论,大抵是受英文原典误译的影响。很少有人据此章认为孔子就要主持卫国之政了。子路之问,显然是假设,意在请求孔子评说卫国之政(子路后来在卫从政)。而孔子的答语,也不像是行将主政者的谋划。
1702095875
1702095876
[102]《左传·定公十四年》。
1702095877
1702095878
[103]《论语·卫灵公十五》:“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说的是,孔子离开卫国是因为他被问到了军事谋略,这是难以置信的。见崔,卷三;钱穆,第38—40页。
1702095879
1702095880
——译按:孔子因为卫灵公“问陈”而离开卫国,显然只是说,这场对话是孔子离开卫国的导火索。卫灵公的表现基本上不符合孔子的政治要求,在当时离开卫国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是孔子借用了这场令人沮丧的对话而已。
1702095881
1702095882
[104]《左传·哀公三年》。
1702095883
1702095884
[105]《论语·卫灵公十五》“子在陈”章和《孟子·万章上》:“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
1702095885
1702095886
[106]《论语·述而第七》:“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1702095887
1702095888
[107]详见《左传·哀公三年》、《左传·哀公十一年》、《左传·哀公十四年》等。
1702095889
1702095890
[108]这可能与《论语·颜渊十二》记载的子夏与司马牛的讲话有些不同,《弟子传》说子夏小孔子44岁,如若然,孔子周游列国开始时他至多才14岁。可是,可能司马牛在孔子周游前已就学孔子,而与子夏的交谈发生在后来。
1702095891
1702095892
[109]详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1702095893
1702095894
[110]《论语·颜渊十二》“司马牛忧曰”章。
1702095895
1702095896
[111]详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1702095897
1702095898
[112]《论语·颜渊十二》:“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702095899
1702095900
[113]《论语·颜渊十二》:“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702095901
1702095902
[114]《孟子·万章上》:“孔子……微服而过宋。”
1702095903
1702095904
[115]《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论语·先进十一》:“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702095905
1702095906
——译按:没有理由认为“畏匡”与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是一回事。孔子一路多遇险情,《论语》只是择要而记。
1702095907
1702095908
[116]《论语·卫灵公十五》:“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1702095909
1702095910
[117]《孟子·万章上》:“孔子为陈侯周臣。”陈侯是国君,而且一定是湣公,公元前501—前479年在位。见《孟子注疏》卷九、卷十和阎若璩《校正四书释地》卷四。
1702095911
1702095912
[118]详见《左传·哀公二年》。
1702095913
1702095914
[119]《论语·述而第七》:“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1702095915
1702095916
——译按:从此章看,随行弟子还有巫马期。
1702095917
1702095918
[120]《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
上一页 ]
[ :1.7020958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