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5896
[111]详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1702095897
1702095898
[112]《论语·颜渊十二》:“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702095899
1702095900
[113]《论语·颜渊十二》:“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702095901
1702095902
[114]《孟子·万章上》:“孔子……微服而过宋。”
1702095903
1702095904
[115]《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论语·先进十一》:“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702095905
1702095906
——译按:没有理由认为“畏匡”与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是一回事。孔子一路多遇险情,《论语》只是择要而记。
1702095907
1702095908
[116]《论语·卫灵公十五》:“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1702095909
1702095910
[117]《孟子·万章上》:“孔子为陈侯周臣。”陈侯是国君,而且一定是湣公,公元前501—前479年在位。见《孟子注疏》卷九、卷十和阎若璩《校正四书释地》卷四。
1702095911
1702095912
[118]详见《左传·哀公二年》。
1702095913
1702095914
[119]《论语·述而第七》:“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1702095915
1702095916
——译按:从此章看,随行弟子还有巫马期。
1702095917
1702095918
[120]《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1702095919
1702095920
[121]《论语·公冶长第五》:“子在陈,曰:‘归与(欤)!归与(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子·尽心下》文微异。
1702095921
1702095922
——译按:其实,从《孟子》的记载中,人们才意识到“吾党小子”指的是留在鲁国的弟子。
1702095923
1702095924
[122]孔安国《注》云,是叶公“僭取”了“公”号,可能正因如此,他有时被称作投机分子(僭臣)。邢昺解释说,楚国的统治者僭取了“王”号,而“他的所有的地方长官”都自称“公”(《论语》卷七)。这当然是周制沙文主义,因为没有正当根据说楚国曾臣服于周王室。更详尽的看法,见戴,卷七。
1702095925
1702095926
[123]见原书第203—204页。
1702095927
1702095928
[124]详见《左传》定公、哀公年间记事。
1702095929
1702095930
[125]我们知道,孔子访问过蔡国(《论语·先进十一》:“从我于陈、蔡。”《孟子·尽心下》:“君子厄于陈、蔡之间。”),可能二人即在那里见的面,正如崔述所言(崔,卷三)。崔氏又言,孔子根本不可能(如后来传说所言)去访问楚国,除非说那时的蔡国已经是楚国的一部分了。早期资料都没说他去过楚国,《墨子》讲过孔子在楚国活动的荒唐故事(《墨子》(2),第206页),但这部分显然是后来加的,并且是杜撰出来的。见本书注,以及《墨子》(2),注。
1702095931
1702095932
[126]《论语·子路十三》:“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1702095933
1702095934
[127]《论语·子路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702095935
1702095936
[128]《论语·述而第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702095937
1702095938
[129]《左传·定公十三年》。
1702095939
1702095940
[130]此事的背景和日期有很大的争议,我遵从刘恭冕的解释,认为佛肸是晋国范中行氏的下属,而不是邢昺所说的赵简子的部下。见刘宝楠(卷二十)及《论语·阳货十七》。刘氏认为此事发生在公元前490年。
1702095941
1702095942
[131]《论语·阳货十七》:“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1702095943
1702095944
[132]崔述坚决否定有过此事,他关切的主要是孔子的荣誉。不过,他的观点是乏力的(崔,卷二,以及注)。冯友兰相信此事发生过,见冯(3),第37—38页。《墨子》提到过此事,但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形式,并出现在可疑的《非儒篇》,见《墨子》(2),第211页。
1702095945
[
上一页 ]
[ :1.7020958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