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5964
[141]《左传·哀公十一年》引述的孔子在此关键点上说的话是:“鸟儿选择树木,树木怎么能选择鸟儿呢(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这是暗中设定了这位周游列国的哲学家是一只移栖的鸟儿,这也是一种自傲的表现。这个声明不像是孔子所说,而是反映了后来的情状。比如,孟子就完全是这种性格。
1702095965
1702095966
——译按:顾氏的这种判断未免过分拘谨。在外流浪了十几年的老人,发出这样的慨叹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孔子也有平常人的情愫,才更值得人们尊敬。
1702095967
1702095968
[142]《左传·哀公十一年》。
1702095969
1702095970
[143]《左传·哀公七年》。
1702095971
1702095972
[144]《左传·哀公七年》。
1702095973
1702095974
[145]《左传·哀公十一年》:“鲁人以币召之,乃归。”
1702095975
1702095976
[146]《左传·哀公十一年》和《国语》(卷五)都说孔子拒绝正面答复,而只是私下让冉求知道他的看法。但从《论语》中孔子的率直表现来看,这是难以置信的。《论语》中孔子对季康子的言语是尖锐而坦率的。孔子也指责冉求,认为此事有他的责任。
1702095977
1702095978
——译按:不必因为孔子的这种态度而否认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因为孔子的这种态度并不难理解。此时的孔子已是近古稀之年,意识到实际的从政已然无望,影响实际政治运作的力量也非常有限。在这种背景下,选择不与当政者正面交锋完全是有可能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1702095979
1702095980
[147]《论语·先进十一》:“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1702095981
1702095982
[148]《论语·先进十一》:“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702095983
1702095984
——译按:《孟子·离娄上》:“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702095985
1702095986
[149]孔子所谓“鸣鼓而攻之”,只是发泄愤怒的情绪而已,并不是对冉求的实际驱逐。这种宣泄在《论语》中多见,更不用说增税事件本身也不可能是冉求所能左右的。
1702095987
1702095988
[150]《论语·子罕第九》:“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702095989
1702095990
[151]《论语·述而第七》“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章通常被看作是孔子在卫国的事情,见崔,卷三。这就意味着冉求和子贡同时与孔子在卫国,而事实上他们两人此时可能正在鲁国。崔述认识到了这是个棘手问题,但试图以相当武断的方式加以解决。整个事件更像是发生在公元前479年的鲁国。此时,卫出公逃到鲁国避难(《左传·哀公十六年》),而作为应该负责的官员,冉求和子贡十分关注如何处理被流放者的问题,这对鲁国的政治命运是很要紧的。
1702095991
1702095992
[152]《左传·哀公十二年》。
1702095993
1702095994
[153]《左传·哀公十四年》。
1702095995
1702095996
[154]我综合了《左传·哀公十四年》和《论语·宪问十四》的有关记载。《左传》与《论语》的不同之处,是说孔子拒绝将此事通告季孙,但他不会那么天真地希望无权的鲁公会采取独立的行动。《左传·哀公十四年》: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齐(斋),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论语·宪问十四》:陈成子弒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弒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之三子告,不可。
1702095997
1702095998
[155]《论语·先进十一》:“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1702095999
1702096000
[156]《论语·先进十一》:“颜渊死。”
1702096001
1702096002
[157]详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1702096003
1702096004
[158]详见《左传·哀公十五年》以及《论语·子路十一》“闵子侍侧”章。
1702096005
1702096006
[159]《论语·宪问十四》:“莫我知也夫!”
1702096007
1702096008
[160]《论语·子张十九》:“叔孙武叔毁仲尼。”
1702096009
1702096010
[161]《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
1702096011
1702096012
[162]《礼记》卷一和《孔子世家》有这方面的记载,但与孔子的性格完全不符,正如崔述所认为的。见崔,卷四。
1702096013
[
上一页 ]
[ :1.7020959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