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6012e+09
1702096012 [162]《礼记》卷一和《孔子世家》有这方面的记载,但与孔子的性格完全不符,正如崔述所认为的。见崔,卷四。
1702096013
1702096014 [163]《论语·子罕第九》:“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1702096015
1702096016 [164]《论语·述而第七》:“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1702096017
1702096018 ——译按:孔子的意思是说,他自己的行为是对神灵的最好祈祷。
1702096019
1702096020 [165]《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返),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1702096021
1702096022 [166]见本书注。
1702096023
1702096024 [167]《论语·子路十九》:“子贡曰:‘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1702096025
1702096026 [168]《孟子·公孙丑上》:“有若曰:‘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1702096027
1702096028 [169]因为“附录”中解释的种种原因,对于《论语·乡党篇》中的内容,我在本章只使用了不多的一些章节。见原书第293页。
1702096029
1702096030 [170]《论语·述而第七》:“子之燕(闲)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又:“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702096031
1702096032 [171]《论语·学而第一》:“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先进十一》:“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1702096033
1702096034 [172]《论语·述而第七》“互乡难与言”章和《论语·子罕第九》“吾有知乎哉”章。
1702096035
1702096036 [173]《论语·公冶长第五》:“匿怨而友于人……丘亦耻之。”
1702096037
1702096038 [174]《论语·宪问十四》“南宫适问于孔子”章。
1702096039
1702096040 [175]《论语·先进十一》“颜渊死”章、《论语·季氏十六》“陈亢问于伯鱼”章以及《论语·阳货十七》“子谓伯鱼”章。
1702096041
1702096042 [176]《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1702096043
1702096044
1702096045 [177]《论语·雍也第六》“祝之佞”章和《论语·颜渊十二》“子张问达”章,《论语·宪问十四》:“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学而第一》:“巧言令色,鲜矣仁。”
1702096046
1702096047 [178]《论语·学而第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里仁第四》“士志于道”章。《论语·述而第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泰伯第八》“三年学”章。《论语·宪问十四》:“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卫灵公十五》:“君子谋道不谋食。”
1702096048
1702096049 [179]《论语·述而第七》:“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702096050
1702096051 [180]《论语·季氏十六》“见善如不及”章明显称赞那种“用隐居来寻求实现他们的目标(隐居以求其志)”的人们,这很可能是插入《论语》中的道家思想。《论语·季氏十六》的大部分章节都是可疑的。无论如何,根据孔子的隐居观,如《论语·述而第七》“舍之则藏”和《论语·卫灵公十五》“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等例,并不能说明隐居本身是善的举动,而是当罪恶不可抗拒时,隐居会成为一个自尊之人的唯一作为。但是,这样的隐居者总是等待着采取行动和有效地参与政治的机会。
1702096052
1702096053 ——译按:政治上的失意,在孔子晚年已成定局,加之他经常遇到的一些隐居者的影响,孔子很可能有时会有一些悲观隐退的想法。《论语》如实记载了孔子这方面的言论,并不一定是道家思想的插入。
1702096054
1702096055 [181]《论语·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述而第七》:“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泰伯第八》:“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1702096056
1702096057 [182]《论语·述而第七》:“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阳货十七》:“孔子取瑟而歌。”
1702096058
1702096059 [183]见《墨子·非乐篇》等。
1702096060
1702096061 [184]《老子》第7、19、37、80章。可是,应该指出,《庄子·天下篇》把墨家有关这方面的思想谴责为“为之大过,已之不顺”和“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
[ 上一页 ]  [ :1.7020960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