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6053e+09
1702096053 ——译按:政治上的失意,在孔子晚年已成定局,加之他经常遇到的一些隐居者的影响,孔子很可能有时会有一些悲观隐退的想法。《论语》如实记载了孔子这方面的言论,并不一定是道家思想的插入。
1702096054
1702096055 [181]《论语·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述而第七》:“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泰伯第八》:“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1702096056
1702096057 [182]《论语·述而第七》:“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阳货十七》:“孔子取瑟而歌。”
1702096058
1702096059 [183]见《墨子·非乐篇》等。
1702096060
1702096061 [184]《老子》第7、19、37、80章。可是,应该指出,《庄子·天下篇》把墨家有关这方面的思想谴责为“为之大过,已之不顺”和“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
1702096062
1702096063 [185]见《韩非子·难势》和《商君书·垦令》等。
1702096064
1702096065 [186]《论语·子路十三》:“近者悦,远者来。”
1702096066
1702096067 [187]《论语·述而第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亦见《论语·阳货十七》“子之武城”章。
1702096068
1702096069 [188]《礼记·杂记下》“子贡观于蜡”章。
1702096070
1702096071 [189]《论语·子罕第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1702096072
1702096073 [190]《论语·述而第七》:“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1702096074
1702096075 [191]《论语·八佾第三》:“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译按:孔子此处所说的“不知”,明显是故意说反话。)《论语·子罕第九》:“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1702096076
1702096077 [192]《论语·学而第一》“子禽问于子贡”章。《论语·八佾第三》:“子入大庙,每事问。”《论语·公冶长第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702096078
1702096079 [193]《论语·雍也第六》首章、《论语·阳货十七》“子之武城”章、“宰我问三年之丧”章。
1702096080
1702096081 [194]《论语·公冶长第五》末章,《论语·述而第七》第二章、“文莫吾犹人”章和“若圣与仁”章,《论语·子罕第九》“大宰问于子贡”章,《论语·宪问十四》“君子道者三”章。
1702096082
1702096083 [195]《论语·宪问十四》:“莫我知也夫。”《论语·卫灵公十五》:“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
1702096084
1702096085 [196]《论语·卫灵公十五》“师冕见”章。
1702096086
1702096087 [197]《论语·乡党第十》:“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702096088
1702096089 [198]《论语·述而第七》:“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1702096090
1702096091 ——译按:在孔子看来,钓鱼的目不在于钓到多少鱼,射猎的目的也不在于射杀多少飞禽,而在于活动本身。这种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在活动中表现人的礼仪和修养。所以,用网大量捕鱼,射杀正在孵化的鸟雀,都是为鱼而钓、为禽而射的,有害于君子的修养。
1702096092
1702096093 [199]《论语·子罕第九》:“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702096094
1702096095 [200]《论语·子罕第九》:“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1702096096
1702096097 ——译按:达巷党人的说法有两种相反的解释:讥讽或赞誉;孔子的答语亦然:严肃或玩笑。这四种意见的组合,确实不易定论。
1702096098
1702096099 [201]《论语集释》,第493—494页。
1702096100
1702096101 ──译注:朱熹《论语集注》:“闻人誉己,承之以谦也。”
1702096102
[ 上一页 ]  [ :1.7020960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