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6278e+09
1702096278
1702096279 [282]这个表述是以对《书》、《诗》和《易》的仔细考察为基础的。在一些章节中,“君子”这个词的意思据上下文不太好确定。例如,有个意思可能接近于孔子对此词的用法,那就是《书·秦誓》“俾君子易辞”中“君子”的用法,这个词表面上看去可以认为不太早于孔子时期。很可能这个意思也出现在《易经》(第106页、第130页的《剥》和《大壮》)之中。
1702096280
1702096281 [283]——译按:这种例外是意义深远的,有可能是表现了孔子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1702096282
1702096283 [284]《论语·述而第七》:“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
1702096284
1702096285 [285]《孟子·尽心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1702096286
1702096287 [286]《论语·述而第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702096288
1702096289 [287]《论语·里仁第四》:“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02096290
1702096291 [288]《论语·泰伯第八》:“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1702096292
1702096293 ——译按:此处的“谷”,大抵是指官俸,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报酬。
1702096294
1702096295 [289]关于这一点,还没有可以定论的证据。可是,稍后时代,譬如墨子和孟子之时就是这样的了,这可能都与当时的经济条件有关。见《墨子》(2),第252页;《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致为臣而归”章。
1702096296
1702096297 ——译按:《论语·子路十三》:“冉子退朝,子曰:‘何晏(晚)也。’”分明是冉求与孔子住在一处。这是孔子晚年的情形,因为冉求有权有势,生活条件有保障,孔子与冉求生活在一起,并把教学之所安排在冉求住处也是有可能的。另外,考虑到工作之便,冉求不太可能住在孔子的居处。但是,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无论条件如何,学生们还是更有可能集中生活和学习在孔子的居处。
1702096298
1702096299 [290]《论语·子张十九》“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章特别指出了这一点。
1702096300
1702096301 [291]《论语·为政第二》“视其所以”章、《里仁第四》“人之过也”章和《论语·公冶长第五》“宰予昼寝”章。
1702096302
1702096303 [292]《论语·先进十一》“(子路等)侍坐”章和《论语·公冶长第五》“颜渊、季路侍”章。
1702096304
1702096305 [293]《论语·先进十一》:“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702096306
1702096307 [294]《论语·学而第一》“子贡曰贫而无谄”章和《论语·为政第二》“道之以政”章。
1702096308
1702096309 [295]《墨子》(2),第252页。
1702096310
1702096311 ——译按:《墨子·公孟》:“始吾游于子之门,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祭祀鬼神。”
1702096312
1702096313 [296]《论语·子罕第九》“后生可畏”章。
1702096314
1702096315 [297]《论语·述而第七》:“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1702096316
1702096317 [298]《论语·里仁第四》“富与贵”章和《公冶长第五》“孟武伯问”章。
1702096318
1702096319 [299]《墨子》(2),229页。
1702096320
1702096321 ——译按:《墨子·非儒》:“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攗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1702096322
1702096323 [300]——译按:《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自用者,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妄乱无为也。”
1702096324
1702096325 [301]《论语·雍也第六》首章和《论语·阳货十七》“子之武城”章。
1702096326
1702096327 [302]《论语·阳货十七》“宰我问三年之丧”章。
[ 上一页 ]  [ :1.7020962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