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6940
[577]《论语·颜渊十二》“季康子问政”章。
1702096941
1702096942
[578]《论语·子路十三》:“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1702096943
1702096944
[579]《论语·雍也第六》:“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702096945
1702096946
[580]《论语·阳货十七》:“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02096947
1702096948
[581]《论语·公冶长第五》“宰予昼寝”章。
1702096949
1702096950
[582]《论语·阳货十七》:“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02096951
1702096952
[583]确实,《论语·季氏十六》中的一章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那些生来就拥有知识的人,是最高层次的人)但这部分几乎肯定是虚构的,见原书第221页。
1702096953
1702096954
[584]《孟子·离娄上》“孟子曰规矩”章。
1702096955
1702096956
[585]甚至孟子都认为《书》是“与其都相信它,还不如没有它”。(《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在荀子这位极权主义者那里,宣称学习的方法是“开始于诵读经典,结束于学习礼”。(《荀子·劝学》:“始于诵经,止于学礼。”)
1702096957
1702096958
——译按:上述孟子的说法并不是怀疑《书》的思想,而是在探讨《书》的记述方式。
1702096959
1702096960
[586]《论语·阳货十七》“宰我问三年之丧”章。
1702096961
1702096962
[587]《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702096963
1702096964
[588]《论语·宪问十四》“微生亩”章。
1702096965
1702096966
[589]《孟子·万章下》首章。
1702096967
1702096968
[590]《论语·里仁第四》:“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702096969
1702096970
[591]这种解释尤其不适合《论语·雍也第六》的“务民之义”。
1702096971
1702096972
——译按:此“义”作“宜”解,后儒亦有所谓“义者宜也”的说法。
1702096973
1702096974
[592]《论语·学而第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1702096975
1702096976
[593]《论语·宪问十四》:“见利思义。”
1702096977
1702096978
[594]一个特别清晰的例证是《论语·子罕第九》“子曰麻冕”章。
1702096979
1702096980
[595]《论语·卫灵公十五》:“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702096981
1702096982
[596]《论语·为政第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02096983
1702096984
[597]《论语·述而第七》:“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韦利把“古”解释为“过去”,这比常见的“古人、古事”的解释更确切一些。尽管孔子和孟子相隔仅一个世纪,后者还是把孔子列在“古圣”之中(《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夫子加之齐之卿相”章)。
1702096985
1702096986
[598]《论语·八佾第三》:“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正文的翻译所根据的是此章与出现在《礼记》(卷二,第324页)和《家语》(卷一)的不一致的说法的相互比较。《家语》未被引征为孔子言论的可靠资料,但可以被理解为对于孔子观点的相对早期的看法。“文献”二字未译出,因为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翻译它。
1702096987
1702096988
——译按:《礼记·中庸》:“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孔子家语·问礼》:“孔子言:‘我欲观夏,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乾坤》焉。’”至于“文献”的传统解释,认为是指典章文物和相关的贤能之人,“献”与“贤”通。
1702096989
[
上一页 ]
[ :1.702096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