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7102e+09
1702097102 [653]《论语·颜渊十二》“季康子问”章,即所谓的“康子三问”。
1702097103
1702097104 [654]《论语·子张十九》:“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1702097105
1702097106 [655]柏拉图(4),第803页。
1702097107
1702097108 [656]《论语·颜渊十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1702097109
1702097110 [657]《论语·公冶长第五》“子谓子产”章、《雍也第六》“子贡曰”章、《宪问十四》“子路问君子”章和《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章。
1702097111
1702097112 [658]《论语·子路十三》“子适卫”章。
1702097113
1702097114 [659]《论语·里仁第四》“富与贵”章、“士志于道”章、《论语·述而第七》“富而可求”章、“饭疏食”章、《泰伯第八》“笃信好学”章、《先进十一》“季氏富于周公”章和《宪问十四》“贫而无怨”章。
1702097115
1702097116 [660]《论语·雍也第六》:“君子周急不继富。”
1702097117
1702097118 [661]柏拉图(4),第744、756页;亚里士多德,第1318页。
1702097119
1702097120 [662]《论语·泰伯第八》:“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702097121
1702097122 [663]注。
1702097123
1702097124 [664]《论语·述而第七》“自行束修”章、《子罕第九》“吾有知乎”章和《卫灵公十五》“有教无类”章。
1702097125
1702097126 [665]伯恩斯,第176页。
1702097127
1702097128 [666]很可能是,所有的孔子弟子一定程度上都具有贵族血统,尽管其中的一些人生活在受压迫的环境下。但孔子从未把出身作为一个条件,而结果是,即使不在孔子自己的时代也是在稍后的时代里,儒者群体逐渐地包含了纯粹是平民出身的人。
1702097129
1702097130 [667]引自林赛,第135页。
1702097131
1702097132 [668]见本书注。
1702097133
1702097134 [669]《老子》65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1702097135
1702097136 ——译按:此处之“智”为多智巧伪诈之意。
1702097137
1702097138 [670]《韩非子》,18.8b、19.8b—9a。
1702097139
1702097140 [671]《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章、《离娄下》“储子曰”章和《告子下》“曹交问”章。
1702097141
1702097142 [672]《论语·宪问十四》:“邦无道,危行言逊。”
1702097143
1702097144 ——译按:孔子所说的“危行”,并不是大胆行动,而是“高行”,即在黑暗政治中持守节操,不去同流合污。
1702097145
1702097146 [673]《论语·子罕第九:》:“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
1702097147
1702097148 [674]《孟子·公孙丑上》:“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1702097149
1702097150 [675]《论语·先进十一》“季子然问”章;参见《宪问十四》“子路问事君”章。
1702097151
[ 上一页 ]  [ :1.7020971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