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7444e+09
1702097444
1702097445 这基本上是一种神秘哲学。对孔子来讲,“道”是行为方式。但是,对道家来讲,“道”则是宇宙的基本原则和质料。它本是无形、无欲、无争的,是至高无上的满足和幸福。它存在于天和地之前。在各种事物和制度的发生过程中,人们逐步远离了他们的原初状态,而在原初状态中,人本来是无所谓善与乐的。因此,所有的人为之事都是坏的。所以说,只是在“道”停止了存在之后,德行才开始流行。[110]学习是无用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我们可能使自己过度紧张。[111]无论如何,“聪明的人并不博学,博学的人并不聪明”。[112]“一旦我们放弃了学习,就再也没有什么麻烦了。”[113]作为人造机构的政府是一个错误。“小毛贼锒铛入狱,大贼寇却成了诸侯。”[114]《老子》以非常相似于儒家的方式猛烈攻击暴虐的惩罚、过度的税赋和不断的战争。[115]道家的圣人看重知足,即使给他们以高官,甚至是王者之位,他们也会拒绝的。[116]
1702097446
1702097447 道家思想追求中的这一方面几近乎纯粹的个人主义。“道的真正目标是节制个人的欲望。”[117]当一位道者问庄子如何治理天下时,庄子回答说:“让你的心灵找到它对纯粹天真的享受,使自己混沌于宇宙的基始元素中,与万物成为一体,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不作自私的考虑。能做到这些,世界就会被治理得很好了。”[118]
1702097448
1702097449 因此,追求幽远的道家思想是具有挑战性的、卓越的和首尾一贯的。道家哲学的基本核心触及到了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无论他属于什么思想学派和宗教派别。它使许多人产生了怀疑主义、高度的忍耐性以及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享受生活的能力。没有它,中国的绘画和诗歌将是非常不同的另外一种模样。总之,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702097450
1702097451 可是,道家思想另外的一个方面却产生了不那么令人乐观的结果,因为它认可了极权主义。尽管这可能被看作是对“纯粹”道家思想的背叛,但是,道家思想的这个方面却存在于甚至是最早的道家著述中。具体说来,根据道家的思想,既然道家的圣人认为他与宇宙整体是同一的,那么,侮辱、伤害甚至是死亡就都不能奈何他。因此,他是攻不破的,并且(要注意这样的变化)也就是压制不住的。既然他不能被抬升或降低,他就是所有生灵中的至高无上者。[119]因为他与道同在,所以就具有了道的属性,并且握有自然本身的强大力量。他像天和地一样不讲仁慈。不论他对百姓是仁爱的或是暴虐的,都会从根本上视他们为他的玩物。[120]事实上,道家的圣人起的是上帝的作用。
1702097452
1702097453 既然人们应该回归到原初自然质朴的状态,至少对某些道家人物来说,就很难抵制这种想法:他们应该强迫人们这样去做。因此,在道家人物可以“控制世界”以及他们应该如何管理世界、压制人民并使他们无欲的方法之中,人们就看到了相当令人惊讶的表述。《老子》告诉我们:“圣人治理世界的方法是,掏空人民的头脑,填饱他们的肚子,削弱他们的意志,强壮他们的筋骨,使他们一直保持在无知无欲的状态中。”[121]在《庄子》中我们则读到,“法律就是严厉而苛刻的,并且一定是要公布出来的”。[122]这样的一些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哲学核心明显是相冲突的,并且它们代表的是对其思想核心的曲解和滥用,但是,它们却有着极大的影响。
1702097454
1702097455 《老子》从未点名道姓地提到过孔子或儒者,尽管它明确攻击了他们的哲学。[123]《庄子》认为儒学是它的首要敌人,并在其33篇中不下21次地论及孔子。在某些章节,《庄子》直接攻击孔子,指责他有不正当的品行,并对他加以嘲笑和辱骂。[124]可是,一般来讲它的做法是相当精巧的,并声称孔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方法是错误的,于是就改信了道家思想。因此,孔子不断地被引述为用十足的道家方式在讲话,并取笑那些实践儒学的人。
1702097456
1702097457 在今天,尽管相对来讲没有多少学者相信这些故事,但过去却有许多人认为,由于老子的作用,孔子在其晚年改信了道家思想。但是,这些故事有许多漏洞。不能说《论语》全部出自(被认为是发生过的)孔子改信道家思想之前的时期,因为有证据表明,还有一些相反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论语》中的一些内容明显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125]不过,《论语》并没有指示出孔子的思想有过向道家思想的转变。[126]而且,《庄子》塞进孔子口中的言辞在孔子时代是不为人所知的。[127]最后,《庄子》本身在孔子改变思想之日期的问题上也是不一致的。孔子被说成是早在51岁时就通过老子而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教诲,并在60岁时改变了思想。[128]然而,《庄子》的另一章却引述孔子的话说,他在65岁时还从未听到过道家学说;从时间上讲,他曾经再次改信了儒学。[129]不过,在这本书的另一部分里,孔子直到71岁时还是个死不改悔的儒者,这显然是不认为孔子是个道家人物。[130]
1702097458
1702097459 在读了这些带有令人眩目的怪异之论和表现出严格犀利的批判精神的道家著作之后,没有一个现代人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毫无疑问,它们以其霹雳般的冲击力撞击了古代中国的思想界。很大一部分自称为儒者的人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根据《庄子》某些部分的记载,孔子自己不也是最终成为老子的弟子了吗?因此,我们在《论语》的后边部分(这是相对晚一些时候附加上去的)就发现了大量道家思想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被认为是孔子本人所说的话语。[131]
1702097460
1702097461 这仅仅是儒学受到一种思想类型全面渗透的一个方面,而此种思想类型,即使不全是道家的,也与道家思想有联系。儒者群体中的寻常之辈认为,孔子式的获得真理的方法——刻苦学习和有条理的思考——真是太费力气了,而《老子》却提供了一种较为简易的途径,那就是,如果一个人达到了道家圣人的智慧高度,他就会“不用出门而知道了整个世界,不看窗户外面就见到了天道。……所以,圣人不外出也知道,不看事物也能正确地称呼它们,不工作也有收获”。这对于某些人显然是最具吸引力的。[132]
1702097462
1702097463 另一个获得知识的捷径也被找了出来,那就是大约在这个时代前后成熟起来的如下理论:万物都由阴和阳(消极的和积极的原则)组成,在此基础之上,复杂的自然现象也能非常容易地得到解释。[133]人们也开始迷上了数字,认为它们是打开宇宙奥秘之锁的一把简易的钥匙。[134]这些原理被运用在了对一本叫作《易经(变化之书)》的古代占卜手册的研究上了。这本书的原初部分(卦辞和爻辞)早于孔子时代,但现在却有了十个附加部分,叫作“十翼”(“翼”是翅膀、辅助之意)。它们来自各个时期,但所有的都比孔子要晚,其中某些部分可能不会早于汉代。[135]
1702097464
1702097465 为了使“十翼”具有权威性,它们被说成是由孔子编撰的。其实,它们只有7篇而不是10篇,其中头3篇中的每一篇都被分成两部分。它们显然有不同的作者,所以应该个别地加以看待,但这会过度延长我们的讨论。总的来说,它们是对《易经》原初部分之思想的评论和引申;它们比原初部分更易于看懂,也更有哲学味。“十翼”的第三和第四个部分(《系辞》上、下)经常有“夫子说(子曰)”这样的字眼,这明显是指孔子。[136]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孔子不是它们的作者。
1702097466
1702097467 “十翼”中的常用词几乎是孔子从未讲过的,同时,这些词汇并没有出现在与孔子时代一样早的任何古代文献中,也没有出现在《论语》以及甚至晚到像《孟子》这样的著作中。这个结论也适合于二元论的概念“阴”和“阳”,它们出现在整个“十翼”中,除了最后两部分(《序卦》、《杂卦》)。同样,“地”的概念,作为在形而上学的天地二元论中的“天”的对应部分,是在前儒家的文献中看不到的,并且没有出现在《论语》中,但它却作为一个明确的形而上学词汇出现在除最后两篇的所有“十翼”之中。[137]这些后来的词汇没有出现在“十翼”的最后两篇之中,这无疑是意味深长的,但对我们现在的研究却没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两篇论文极其简约,并且绝对肤浅,根本没有理由认为孔子会劳心费神地去阅读它们,更别说去写作这种琐屑的东西了。
1702097468
1702097469 “十翼”的大部分其他篇章也是很浅薄的。其中的很多内容是荒谬的,而其不太荒谬的篇章中的大部分也是绝对陈腐和平庸的。这样的作品使人想起当今出版的那些手相学、骨相学和超科学之类的手册。他们的作者,词汇丰富而思想贫乏,企图使用令人印象深刻的词汇来掩盖这样的事实: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东西。
1702097470
1702097471 孔子没有撰写“十翼”的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是如下事实:弥漫在它们之中的哲学不仅不存在于《论语》之中,而且与《论语》中的哲学完全相反。《论语》说孔子不讲“怪异现象”或神灵。然而,“十翼”的第四篇(《象》下)却说:“夫子说:‘……云跟从着龙,风则跟从着虎。(云从龙,风从虎)’”而且,从总体上讲,“十翼”充满了神奇的和形而上学的语言。孔子认为,知识是一种通过经验和思索而艰难得到的东西,但《易经》却提供了一种相当简易的方法。人们只需要学习这本书,学习它那神秘的数字科学(“与万物对应一致的数字是11,520”)和它的六条线的卦象,就可以极其有效地“知道所有事物”。[138]
1702097472
1702097473 如果孔子认为有如此简便而有特效的方法能够解决所有的疑虑,那么,对于这样的事实,他就应该在《论语》中做出某种程度的提及。然而,除了《论语·述而第七》“加我数年”章(这一章无疑是后来插入的)外,[139]根本就没有提到过这回事。而且,没有任何一种早期资料说过孔子曾以任何方式进行过占卜。有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占卜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做法。在孔子时代之前好久,殷商一朝,人们就不断地寻求占卜的指导,到了周朝早期,这种做法仍在继续。[140]《左传》和《春秋》的记载证明,就在孔子在世时,并且就是在他的家乡鲁国,占卜也是习以为常的,个人和政府都使用它。[141]《易经》也告诉我们,君子在行动之前总是要问卜的。[142]然而,就我们知道的而言,孔子从未求助于占卜。孟子显然也是如此。
1702097474
1702097475 事实上,《易经》“十翼”大部分篇章中的占卜哲学和世界观与孔子思想以及与即使是最早的儒家思想都是不相干的。一些中国的、日本的和西方国家的学者都同意这个结论。[143]在《论语》的一章中,孔子提到了占卜,但他批评了这种做法。[144]正如傅斯年指出的:“孟子没有说过有关《易经》的一个字,而荀子则是顺便提到过它。……他谴责了占卜的做法。”[145]当荀子列举儒者应学之书时,并没有提到《易经》。[146]
1702097476
1702097477 可是,没有理由要求儒家学说应该只由孔子和几位大儒去创造。吉本很恰当地评论道:“一种怀疑主义的和保留意见的状态可以使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心灵感到欣喜。但是,对大众来说,迷信活动是那样地投其所好,以至于如果他们被强制性地从美梦中唤醒,就会痛惜失去了使他们感到愉悦的美好幻景。”[147]在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就有人采取步骤去恢复此类迷信做法。有大量儒生向往道家思想,需要打卦问卜,所以,他们就需要孔子认可这些东西。在“十翼”中,他们得到了所有这三者。
1702097478
1702097479 “十翼”无疑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大杂烩。[148]它的一些篇章反复引用孔子的话,视他为最令人尊敬的“夫子”。因此,孔子被用来称颂《易经》的完美,并把它推荐给所有人。[149]在“十翼”所引用的孔子的话语中,完全承认了《易经》的寻求真理的简易之途,并且孔子还问道:“有什么必要去思索?有什么必要而焦虑?”[150]这些话还一字不变地出现在道家著作《庄子》之中,[151]所以,这些话显然是从《庄子》这本书取出,并被“十翼”塞进了孔子口中。可是,有关这方面的思想,我们有出自《论语》的孔子更早的观点。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会有近在手边的麻烦。”[152]《庄子》引述了孔子的这句话,并把它扩展成一段伪造的文字,说孔子曾经研究过八卦和阴阳。[153]到了汉代,孔子被宣布为“十翼”的作者。尽管这个观点一再受到怀疑,但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学者仍然认为孔子撰写了其中的某些或全部篇章。
1702097480
1702097481 然而,有一个事情被遗漏了,那就是《论语》并没有提到过《易》。不过,这个问题也已经解决。一些学者认为《论语·述而第七》“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中的“易”字是被作了改动,以使它显得像是指的《易经》罢了。另一些学者则直接认为,这一章是附加进去的。[154]《述而第七》“子疾病,子路请祷”章也被改变得像是指占卜,但对这一章的改头换面的说法只出现在一部道家著作中,在《论语》中却并没有发现一处地方传达出了这样的内容。[155]另一些可能是附加在《论语》中的章节仍然处在这种相同的影响之下。《子罕第九》引述孔子的话说:“凤凰不来了,河里也不再呈现图画了。我算是完了!”[156]凤凰是一种预示好兆的鸟,河图是一种算命卖卜的图案。孔子在其他地方从未提到过这些内容。顾颉刚指出,这一章等于是说《论语》中的孔子是相信超自然的;顾氏直截了当地指出,它“暴露出了重大的嫌疑”。[157]
1702097482
1702097483 中国思想界的新思潮使人们对于孔子的看法产生了很大变化。这可以从几本书中寻得线索。
1702097484
1702097485 《左传》已被多次提及。要想了解周朝的历史,这本书可能是我们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料来源,不过,它是一座信息与讹误兼而有之的金矿。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以许多不同的标准为基础,它的编纂日期是在公元前300年左右。[158]一般认为,这本书的内容是对《春秋经》的注释,但有许多学者指出,《左传》的很多地方与《春秋经》的记载根本没有关系。所以,《左传》更可能是一部合成之书,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古老的文献。不过,它显然并不仅仅是由一些五花八门的材料拼凑而成的。相反,常镜海的观点是很正确的,他说:“《左传》具有一种突出的动机。……其中的事实都是被筛选过的,以便说明历史学家个人的信念……”[159]从总体上讲,它体现的是儒家的观点,尽管还散落着一些与儒家观点相反的章节,但在这样的一部巨著中,这种不同并不突出。
1702097486
1702097487 显而易见的是,《左传》的作者或作者们一方面是以真实的历史文献作依据来编写这本书,而另一方面又毫不犹豫地对这些材料加以润色,以便证明他们的观点。我们很难以任何其他理由说明《左传》所具备的首尾一致的特点,这一特点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预告未来上,而这种预告,通常都具有毫厘不爽的准确性。[160]马伯乐指出,公元前629年该书做出的一个预言说,在300年后将要发生一件事,而事实上刚好发生在公元前320年,[161]这显然是《左传》的编纂者们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把这样的预言性的材料加入到了书中。这本书也经常使用那个时期(公元前300年左右)的语言,其中充满了诸如此类的现象:超自然的预言、龙、邪恶的鬼怪、六天后复活的尸体、会讲话的石头,以及其他等。[162]它经常提到用《易经》来占卜(有着不可思议的应验),还多次引证“阴阳”和“五行”(通常被译作“五种元素”)的概念,而事实上在《左传》所记载的那些事件发生的时代(公元前722—前466年间),这些概念还不为当时的人们所知晓。[163]这个事实甚至使现代的一些颇具鉴赏力的学者产生误解,认为这些概念早就存在了,因为它们在《左传》的对话中被提到了,而《左传》又被看作是写成于东周早期的文献。
1702097488
1702097489 不过,有大量证据表明,《左传》中的许多对话是虚构的。人们已经确定了的产生于那个时代的其他著作都具有《论语》那样的语言简洁的特点,但《左传》所使用的却是冗长而不乏细节描写的语言,即使是密谋之会也不例外,并且暴露出人们内心的赤裸裸的动机。这是一部具有杰出创造性的作品,但是,作为历史记载,《左传》只能与莎士比亚的《朱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而不能与凯撒的《高卢战记》(Gallic War)相提并论。然而,它与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作也不尽相同,因为《左传》的首要动机既非艺术又非历史,而是政治宣传。因此,每个长篇讲话都是偷偷地塞进一些儒家教条。结果是,这种夹带在有些时候就显得很不适当。据此书记载,鲁国的一位高级官员作了一次冗长而高调的讲演,说的是不能宽恕弑君之罪。可是,他在另一场合曾公开承认他自己曾犯过这种重罪。而且,在这番高谈阔论(被认为是作于公元前609年)中,这位官员不断提及尧、舜和其他一些人物,但这些人物都是在后来的传说中才出现的。因此,我们一定得以极大的疑虑看待诸如此类的谈说。[164]
1702097490
1702097491 “蛮夷”之邦的楚庄王(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是一个淫逸、暴虐和好战的君主。当另外一个国家的一位大臣杀死了它的完全沉湎于酒色之中的君主时,楚庄王便进攻了这个国家,占领了它的领土,还车裂了这位大臣。[165]这位大臣的母亲是一位有名的美人,楚庄王就想把她带到他的后宫中去。但是,当有人劝告他这样做很失策时,他就把这位美女赐给了他的一个属下。楚庄王不断发动侵略战争,直到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166]然而,《左传》却记载了这位武夫的几次讲话,那被认为是在他在位的中期所讲的。在这些讲话中,楚庄王使用了相当儒家的词汇,详谈了人性和善良信仰的必要,谴责了战争,并自责为残忍的侵略者。[167]
1702097492
1702097493 《左传》的作者或作者们显然不认为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妥。相反,在他们所认定的任何合适的地方,他们都会有意识地把那些琐碎的、令人厌烦的儒家说教加入到了行文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并未改变他们所掌握的历史事实,这说明他们还是有良心的史学家。至少,他们没有把这些事实改动得太厉害,以便使他们为他们笔下的人物所写的讲话看上去完全有道理。当然,在这些插入的想象性讲话中,也并没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麦考利(Macaulay,1800—1859,英国史学家)写道:“马基雅维里(Machiavelli,1469—1527,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和奎恰迪尼(Guicciardini,1483—1540,意大利史学家)模仿李维(Titus Livius,公元前59—公元17年,罗马历史学家)和修昔底德(Thucydides,古希腊历史学家),为他们的历史人物撰写了讲话。”而他担心的是,这种做法仍旧(在1828年)被某些欧洲作者所遵从。[168]
[ 上一页 ]  [ :1.7020974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