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8052
1702098053
[30]当然,我们没有忘记,《礼记》的很大部分是《荀子》的模本。但在此我讲的是“更粗俗乏味的那些部分”。
1702098054
1702098055
[31]《墨子》(2),第82、189、239页。
1702098056
1702098057
——译按:《墨子·非命中》:“自古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见命之物,闻命之声者乎?则未尝有也。”《兼爱中》:“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1702098058
1702098059
[32]胡适对这本书的批评(胡,第151—152页)我认为是很精彩的;亦见冯,第80—81页。
1702098060
1702098061
[33]《淮南子·要略》。
1702098062
1702098063
[34]《墨子》(2),第237—238页。
1702098064
1702098065
[35]《墨子》(2),第125页。
1702098066
1702098067
——译按:《节葬下》:“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乎。诸侯死者,虚车府。”
1702098068
1702098069
[36]《论语·八佾第三》“林放问礼”章、《子罕第九》“子疾病”章和《先进十一》“颜渊死”章。墨子说,在他那时,有许多“士”和“君子”怀疑厚葬和长期守丧是否妥当[《墨子》(2),第125页]。墨子也攻击了三年守丧的做法,而正如我们所见,孔子对此有明确的倡导。
1702098070
1702098071
[37]《荀子·礼论》。
1702098072
1702098073
[38]《墨子》(2),第219、230—233页。
1702098074
1702098075
——译按:《墨子·公孟》:“君子共(恭)己,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1702098076
1702098077
[39]《墨子》(2),第201页注[1]。亦见胡,第151页。许多事情不自觉地暴露出了《非儒》篇的作伪特点。在其中,并且明显地只是在这一篇中,孔子被称作“孔某”。用这种方式讲说孔子是在儒家学派中流行起来的,因为极端的孝行禁止称呼夫子个人的名字。可是,这种用法是后来才有的;它并未出现在《论语》,也没有出现在《孟子》之中,尽管孟子晚于墨子并且是一位良好的儒者。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攻击是最不合情理的。
1702098078
1702098079
——译按:关于顾氏对“孔某”这一称呼的误解,见本书注中译者的辩正。
1702098080
1702098081
[40]《墨子·公孟》。
1702098082
1702098083
[41]《墨子·贵义》:“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攈禾也。”
1702098084
1702098085
[42]冯,第84页。
1702098086
1702098087
[43]《墨子·尚同中》:“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则诛罚之。”
1702098088
1702098089
[44]引自芬纳,第19页。
1702098090
1702098091
[45]《墨子·尚同中》:“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又见《非攻》等篇。
1702098092
1702098093
——译按:《非攻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
1702098094
1702098095
[46]《墨子·节葬》、《墨子·明鬼》、《墨子·公孟》等。
1702098096
1702098097
[47]《墨子·贵义》:“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
1702098098
1702098099
[48]卡伦,第310页。
1702098100
1702098101
[49]《论语·泰伯第八》“禹吾无间然”章和《宪问十四》“南宫适问于孔子”章。
[
上一页 ]
[ :1.7020980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