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8244
1702098245
[114]《庄子》,卷二,第177页。
1702098246
1702098247
——译按:《庄子·盗跖》:“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
1702098248
1702098249
[115]《老子》,第30章、31章、57章、69章、74章、75章。
1702098250
1702098251
[116]《老子》,第44章。《庄子》,卷一,第167—170、390页;卷二,第149—165页。
1702098252
1702098253
[117]《庄子》,卷二,第153—154页。
1702098254
1702098255
——译按:《庄子·让王》:“道之真以治身。”
1702098256
1702098257
[118]《庄子》,卷一,第261页。
1702098258
1702098259
——译按:《庄子·应帝王》:“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1702098260
1702098261
[119]《老子》,第56章。
1702098262
1702098263
[120]《老子》,第5章;《庄子》,卷一,第332—333页。
1702098264
1702098265
[121]《老子》,第3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1702098266
1702098267
[122]《庄子》,卷一,第305页。
1702098268
1702098269
——译按:《庄子·在宥》:“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
1702098270
1702098271
[123]——译按:1993年冬,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的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举世瞩目的“郭店楚简”。这座墓葬属于战国中期偏晚的时代,从中发掘整理的简片有多种古籍,包括迄今为止人们所见到的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在这本《老子》中,并没有刻意对孔子或儒家思想的批评或攻击,这是个意味深长的事实。它说明,或者最早的《老子》版本早于孔子时代,或者撰写这个版本之《老子》的人不了解孔子或儒家思想。但是,一个可能存在的事实是,《老子》和道家思想对于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攻击开始于战国中晚期,而后来的《老子》是经过了重大修改和增补的。
1702098272
1702098273
[124]《庄子》,卷一,第228—229、255页;卷二,第135—136、166—167、180页。
1702098274
1702098275
[125]在一些这样的故事中还提到了颜回,但《论语》数次记载了颜回之死。
1702098276
1702098277
[126]——译按:《论语》所记孔子言论中,确实有一些消极避世的内容,但这是他晚年周游列国屡屡受挫时的情绪发泄,而不能被视为道家思想的表述,因为孔子的此类言辞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观念。
1702098278
1702098279
[127]《庄子》卷一第211页孔子讲出了“阴阳”这个词;而这个词的晚出的日期可见本书注。
1702098280
1702098281
[128]《庄子》,卷一,第354—362页;卷二,第144页。
1702098282
1702098283
[129]《庄子》,卷二,第192—201页。
1702098284
1702098285
[130]《庄子》,卷一,第166—176页。这一篇(《盗跖》)提到了子路之死,但此事发生在孔子71岁之前。
1702098286
1702098287
——译按:《庄子》一书本有寓言成分,重在阐述思想,并不在意史实,书中所言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故事,基本上不能作为研究孔子生平及思想的依据。庄子之书之所以选择孔子为其故事的主人公,多半是想借孔子之名传播庄学,不一定是纯粹诋毁孔子。当然,从庄学借用孔子之名的事实中也可看出,到了战国中晚期,孔子及儒学已经在当时社会形成了巨大影响。
1702098288
1702098289
[131]长久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论语》中某些有关隐居者的章节显示出了道家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怀疑《季氏十六》“见善如不及”章和“齐景公”章、《微子十八》“楚狂接舆”章和“逸民”章。比较《庄子》,卷一,第319页;卷二,第120—121、135—136、153、192—201页。
1702098290
1702098291
《阳货十七》“予欲无言”章可能是道家插入的。对于子贡传递孔子学说的自我意识的提及看上去也是后来附加上的。情感是孔子的,而语言却像是道家的。“百物”的用法不符合孔子的思想;事实上,“物”字未出现在《论语》的其他地方。比较《老子》第1章和第43章,以及《庄子》,卷一,第335—336、338页;卷二,第3—5、104—105、121、128页。
1702098292
1702098293
——译按:古代隐士的出现远早于孔子时代,而在孔子所处的动乱之秋,隐士的存在自不必说。孔子在外周游十几年,不可能不与这些人士相遇。特别是在周游后期,孔子政治上的彻底失意很可能会导致思想的偶然波动,以至于与隐士进行思想交流,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老子思想不管有多早,也不会是无源之水;而与孔子相遇的道家人物,并不一定与老子有直接关联。在那种百家争鸣的时代,如果《论语》中没有丝毫的道家思想或者与道家思想相似的思想痕迹,那才会让人感到奇怪呢!也就是说,也有一种可能是,《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影响了道家思想的产生,如果《老子》的出现在《论语》之后的话。
[
上一页 ]
[ :1.7020982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