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8452e+09
1702098452
1702098453 [204]《荀子·富国》。
1702098454
1702098455 [205]《荀子·儒效》。
1702098456
1702098457 [206]梁,第151页。
1702098458
1702098459 [207]——译按:这应该是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的李斯对韩非子的迫害。
1702098460
1702098461 [208]对于《韩非子》,我主要依从陈启天和容肇祖的校勘本(见“参考书目”)。
1702098462
1702098463 [209]《韩非子》,16.7a,18.6a;《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702098464
1702098465 ——译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老子和韩非子合在同一篇传记中,并非偶然。至少在司马迁甚至西汉时代的某些学者看来,韩非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盛行于西汉早期的黄老之学,在“休养生息”的背后,潜隐着对社会进行专制统治的玄机。
1702098466
1702098467 [210]包德,第112—119页。
1702098468
1702098469 [211]《商君书》,第291—292页。这部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商鞅本人所著,而且这一段可能也不是它的最古老的部分,但其内容却是相当法家式的。参见《韩非子》,2.10a;书中的这部分不可能是韩非子所写,但却清楚地表现了法家思想。
1702098470
1702098471 ——译按:《商君书·画策》:“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
1702098472
1702098473 [212]《韩非子》,19.1、3.17。
1702098474
1702098475 [213]齐思和,第182—187页。
1702098476
1702098477 [214]《韩非子·五蠹》:“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而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1702098478
1702098479 [215]《商君书》,第181、186、303页;《韩非子》卷十八、十九。参见《老子》第3、19、65章。
1702098480
1702098481 [216]《老子》,第65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1702098482
1702098483 [217]齐思和,第166页。
1702098484
1702098485 [218]《商君书》,第125页;参见第24页。亦见《史记》卷二,第44—45、62页;卷五,第179页。《荀子》(2),第311—312页。包德,第2—3、7、19—20页。
1702098486
1702098487 [219]——译按:《荀子·强国》:“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1702098488
1702098489 [220]《商君书》,第1—40页。齐思和还提到,商鞅改革的突出部分包括把众所周知的魏国的做法(李悝之法)移用到秦国,而商鞅曾在魏国做官;见齐(2)。
1702098490
1702098491 [221]《史记·李斯列传》;包德,第14—15、50页。
1702098492
1702098493 [222]《荀子·王霸》。
1702098494
1702098495 [223]《韩非子》卷十七、十八、十九。
1702098496
1702098497 [224]《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钱穆(第442—443页)对此有疑问。我同意包德的看法,此事是很有可能的。可是,我同意钱穆的另一个看法,即秦国迫使韩国派韩非子前往秦国的故事是荒唐的。
1702098498
1702098499 [225]《史记·秦始皇本纪》。
1702098500
1702098501 [226]《史记·秦始皇本纪》。
[ 上一页 ]  [ :1.702098452e+09 ]  [ 下一页 ]